陶 琦
想吃夜香花,須得講一點機緣。這種半野生的蔬菜沒有形成規模化種植,產量很小,多是鄉下人家於院前屋後栽種作為綠籬,到了夏秋相交時節,像是藤樹般的枝莖開花,人們將未綻的花蕊摘下來作為蔬菜,自己吃不完,有了多餘的才拿到市場上售賣。所以只有在清晨的早市上,才偶爾看到有農婦提一小袋新摘的夜香花,佔據一角擺售。
被裝在塑料袋裡的夜香花,不怎麼起眼,旁邊又無其它的蔬菜陪襯,路人不注意看,很容易忽略。只有看到的人湊上去伸手一探,就知道是清晨才摘下來的新鮮貨,因為每朵花蕊上面仍帶有潤濕的露珠。拿回家略為漂洗,佐以切片的豬肝、瘦肉一道煮湯,悉心品嚐,從視覺、味覺到嗅覺上都是一種享受。青翠的夜香花漂浮在湯麵上,輕盈而鮮潤,讓人一見心情也隨之而清新明朗,入口輕嚼,則會感受到一種清脆爽口的嬌嫩,且發散出濃郁的芳香。通過夜香花這一載體,人們不僅品到了自然芬芳的植物氣息,亦延續了一種具有地域特性的飲食文化。
夜香花是生於亞熱帶的花卉,昔日在嶺南,很多城市人家都在天台或庭院內栽種,作為驅蚊的植物。因為夜香花只是在夜間開花,隨着清風散出陣陣清香,其氣息所到之處,蚊蚋不敢近。故在過去,夜香花是最常見的庭院植物之一,與家園形態完美地融合到一起,傳遞着昔人的日常生活景象。
不過,夜香花到了別地,就變得矜貴起來。《清稗類鈔》曰:「花中之夜來香,直北頗貴,至粵西,則人多取以入饌,風味頗清美。」過去在北方,人們是把夜香花作為一種名貴觀賞植物引入的。清末之際,名醫毛祥麟與友人在酒樓小飲,饌中有一道夜香花,眾人嘆說這三個字很難對偶,毛祥麟遂以「春不老」作對。由這一段風雅軼事,想見夜香花在清末時期的滬上,也仍然是一道具有貴價屬性的植蔬。
即使是在嶺南,也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夜香花。我多年前曾見一個知名美食主持人自敘,她經過菜市場看到夜香花而不識,問小販方知吃法,嘗試後大為稱賞。另在台灣作家劉克襄的一篇文章裡,也提到台灣的一個綜藝節目,有一次推出的噱頭是一道湯品,作為主食材之一的夜香花亦有很多人不識。這多少有些令我感到驚詫。其實在市井坊間,從夜香花的吃法,就能大致推測出一個人是不是真的懂行。夜香花可煎蛋、可清炒、可煮粥,味道都很不錯,但是最正統的吃法是煮湯。傳統醫學認為夜香花有清肝明目的功效,配以豬肝、瘦肉煮湯,兼有清熱去火、調理肝氣的食療作用。加上汆湯的方式,將夜香花投入沸水略煮即盛起,也能最大限度保持它的鮮潤色澤,以及爽脆、柔嫩的口感。更何況,於暑氣蒸燠中,還有什麼吃法比一碗清雅適口的夜香花湯更吸引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