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淑賢
八月跟朋友去了檳城幾天。其實我廿年前去過,那次住海濱酒店,一邊是綿延的白色海灘,蕉林椰雨的,酒店大堂沒門,任海風和雨絲吹拂,人坐泳池邊喝印度紅茶和看小說,簡直回到英國作家毛姆的年代。記得那時電力很不穩定,常有brown-out,吃晚飯途中會突然電壓下降,本來燈火通明的餐廳變得昏黃,總之意想不到。
今次碰上暑假,海濱酒店爆滿,只好入住市中心酒店。廿年後檳城發展快了,既保留了像半島的舊殖民風格酒店,也有很「潮」的新五星酒店。遊客要看的和吃的,我們大致都試了。檳城的傳統東西都在舊城喬治市,用腳走兩三天也差不多看完,而我想說的只是幾宗小事。
首先是檳城的豆腐實在太好吃。無論是街邊小檔、娘惹飯店或是海鮮畫舫,炸的還是滷的,只要是豆腐都非常滑嫩。一咬開,裡面就滑得顫顛顛的,完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沙田變成新市鎮之前馳名的「沙田山水豆腐」感覺。現在香港的豆腐都太硬太結實,所謂嫩滑,都是假的。禮失求諸野,連豆腐也不例外。
第二件事是當地華人對傳統節令的重視。我們到那天,剛好是盂蘭節,香港人現已不把這節日放在心上。那時是周六下午兩點半,在舊城區理應一切如常,但我們已覺得街上很靜。後來經過Campbell Street、以碳爐多士馳名的多春茶室(其實沒有「室」,只是窄巷裡的茶檔),聞到烘麵包勁香,便想幫襯,試試海南咖啡和用鐵絲網烘的靚多士。怎知屁股還未坐下,印裔伙計便說 sorry, closed (對不起,關門了);在座已「歎」完咖啡多士的一桌華人阿叔,用廣東話跟我們說:「今日盂蘭節,晚上很多鬼會出來,舖頭很早關門。明天又是周日例假,你們星期一才來吧。」後來我們去逛街,也見戶戶提早上舖,很多人拿着大透明膠袋摺好的衣紙冥鏹在街上走,想是趕去燒衣,就像我們小時候,興奮地幫阿媽摺衣紙和上街燒衣的香港。下回再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