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尹樹廣與阿利莫夫大使在北京。
人的一生中,總會與某些人、某件事結成特殊的緣分。假如是指一個國家的話,對我而言,「中亞山國」塔吉克斯坦必列其中。
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八年,我任《人民日報》駐中亞五國首席記者,曾多次去塔國採訪。好客的人民、壯美的雪山、狂放的舞蹈、古老的文明......讓我一見如故,與她結下像絲路一般綿長的情緣。十年前,我在北京結識了塔駐華大使阿利莫夫先生,這不僅延續了我的塔吉克情緣,更使我萌生出要與他合作出版《跨越帕米爾的友誼》一書的念頭來。■文:尹樹廣 圖片來源:《跨越帕米爾的友誼-塔吉克斯坦和中國建交二十二周年回顧與展望》一書
前不久,《跨越帕米爾的友誼》在北京中國人民對外友協舉行了隆重的新書發佈儀式,與中亞有關的官商學和傳媒等各界人士出席活動,氣氛既熱烈,又祥和。阿利莫夫大使私下告訴我,收到這本書的當天,他就派自己的兒子將書的樣本送回杜尚別,呈送給拉赫蒙總統,他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九月十一日至十二日,習近平主席將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元首見面會,並對塔吉克斯坦進行首次國事訪問,這本小書算是對習主席高訪和中塔元首會晤送上的小小禮物吧。
往事如煙,二十年前在塔採訪的一幕幕又重回到眼前。
第一次到杜尚別 滿眼坦克裝甲車
第一次去塔國是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司馬義.艾買提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塔,成員有戴秉國副外長(後來的國務委員)等,我作為《人民日報》記者隨團報道。
當時,蘇聯解體不到三年,中國與中亞交通不暢,代表團從烏魯木齊飛抵當時的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後,只能包租一架三十多座的老式蘇製客機,再飛往塔國首都杜尚別。飛機在五千多米的空中飛行,古老絲綢之路上的雪山草原盡收眼底,司馬義團長和戴副外長與大家有說有笑,一個多小時很快過去了,我們安然飛抵塔國。
當年塔吉克斯坦正處於嚴重的內戰之中,駐當地的中國外交官還領着每個月四十美元的「戰區補貼」,杜尚別街頭的坦克和裝甲車隨處可見,半夜還不時傳來槍聲。代表團下榻的國賓館房間內電話無法使用,無熱水供應,也洗不了澡,由於常暴發山洪,又缺乏自來水過濾設施,水管裡流出的水泛着泥黃色。說真的,這趟「處女行」,我對這個年輕的國家沒什麼信心,當時報道中的字裡行間表達了我的感受。
但是,我卻深深喜歡這裡的人,這裡的山山水水。儘管內戰激烈,但塔吉克朋友卻拿出最好的食物款待「真主派來的東方使者」。雖無大魚大肉,葡萄乾、桑椹果、無花果乾,各種時令瓜果將長條餐桌打扮得五顏六色,真像一幅蔬菜水果油畫;歡快的塔吉克民間舞蹈更讓我體會到地道的西域風情。代表團中有一位特殊的團員,是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的塔吉克族縣長。一路上,他像導遊一樣給大家介紹塔吉克民族的風俗習慣,我們都喚他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主人公阿米爾的名字。
一周採訪雖很短,但讓我終於弄明白了,塔吉克人是跨界民族,是中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創造出燦爛的粟特和巴克特里亞文明,中國古書記載的「大食」便是其祖先。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不僅將中塔緊密聯繫起來,更形成兩國人民親戚一樣的友好感情。中國的塔吉克人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以東,從蘇聯獨立出來的塔吉克人則生活在帕米爾西邊。冷戰期間,中蘇關係緊張,中塔交往陷入近半個世紀的停頓之中。一九九一年底蘇聯解體,中塔關係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專訪拉赫蒙總統 見證政治家智慧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三日,在拉赫蒙總統正式訪華前夕,我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進總統府時,門前的四五位穿黃軍裝的士兵荷槍實彈,檢查得十分嚴格。總統新聞秘書薩伊多夫是資深記者出身,十分了解《人民日報》,在門口迎接我。我先按照事先提交的採訪提綱向總統發問,之後又提了幾個關於民族和解前景、國內治安及反腐敗等問題,總統均耐心回答。我的第一印象是,這位出身國營農場主席的總統對中國很了解,也很重視發展對華關係。他首先說:「我十分期待同江澤民主席的會見,此次訪問將進一步加強兩國在各個領域的合作,為雙邊關係注入新的活力,兩國即將簽署的一系列文件將為深化兩國關係奠定堅實的基礎。」就台灣和反恐問題,他特別強調支持中國政府的立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早日結束塔內戰充滿自信,對鞏固獨立成果充滿自信。
一年半後的一九九八年一月,我在杜尚別採訪了長期生活在伊朗、民族和解協議簽署後回國的反對派領袖努里,切身感受到拉赫蒙總統當初的自信是有根據的,他確是一位有胸懷、有遠見的政治家,沒有他的政治勇氣和過人膽識,塔內戰不知要持續多長時間才能結束。一九九八年夏,當我結束任期時,塔國內戰已經徹底結束,反對派武裝或解散,或併入政府軍中,國家終於走上了和平發展之路。
三百二十九字見報稿見證中塔關係演變
這次採訪用了四十分鐘,可以說非常成功,但《人民日報》其後的見報稿僅有三百二十九個字,且算上標點符號。這個結果自然讓我有些失望,好在是放在國際版頭條位置。這種「報道規格」在今天是難以想像的,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中塔關係「不太熱」的現實。四年中,我曾採訪過卡里莫夫總理、多斯季耶夫第一副議長、納扎羅夫外長、反對派領袖努里和圖拉宗佐達等要人,篇幅字數都沒有超過拉赫蒙總統的。
這也應驗了「萬事開頭難」這句話。從大環境看,中亞各國當時剛剛獲得獨立,百廢待興,中國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也不像今天這樣強,俄羅斯傳統地位和影響力尚處於絕對主導地位;經濟合作上,中國與各國處於易貨貿易初級階段,石油、天然氣、礦山開採等大型資源類投資開發項目遠未提到議事日程;地區和國際恐怖主義威脅和挑戰遠非今天這樣嚴峻複雜;上合組織更沒有建立,等等。另外,塔等中亞國家正艱難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也未對中亞地緣政治經濟的特殊重要性有如今這樣深刻的認識。比方說,在我任期內,中國國家主席和總理就未訪問過杜尚別。
俱往矣!如今,中塔領導人早已像走親戚一樣互訪,兩國更簽署了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和人文等各領域合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兩國戰略夥伴關係正步入快速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
一百二十五株杏樹傳友誼
十年前,我在《人民日報》外事局任副局長時,結識並與阿利莫夫大使建立了真摯的個人友誼。他豐富的學識和修養,特別是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傾力推動中塔關係的熱情時常感染着我。他在人民網用中俄雙語開設微博,擁有成千上萬的粉絲,好評如潮。他還在繁忙的公務之餘,用中文出版了《沙爾沙爾赴北京歷險記》、《十七個奧運瞬間》、《塔吉克斯坦與中國:文化的對話》等專著,成為北京外交圈子中最受歡迎的外國使節之一。
在《人民日報》期間,我經常受邀參加他組織的活動。來香港後,我發現,香港同胞對塔吉克斯坦和中亞知之甚少,這不禁使我萌生出要為塔吉克人民做點什麼的念頭來。去夏,阿利莫夫大使到香港出差,我將想法告訴了他,我們一拍即合,決定在習近平主席今年九月十二日對塔國事訪問之前出版今天這本書。香港文匯報社長王樹成先生與大使親切見面交談,十分支持我們的想法。
在與阿利莫夫大使的交往中,杏樹和杏子經常掛在他的嘴邊。從他那裡,我知道了杏文化與絲綢之路和中塔友誼的關係。塔吉克斯坦被譽為「杏園之國」,品種之多,種植之廣,舉世無雙。塔吉克杏子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自古聞名,在遠古的粟特時期,杏子便成為塔吉克民族的名片和象徵。
二○○六年三月,在北京北郊的北京農學院校園內,由阿利莫夫大使親自挑選的一百二十五株塔吉克杏樹苗在這裡落戶,今天已茁壯成林。每當春暖花開,杏林下都會舉行杏林詩歌朗誦會,人們欣賞着粉嫩的花朵匯成的杏花海,在花香鳥語中流連忘返。我曾幾次參加這樣的盛會,在花海下採訪阿利莫夫大使,聽他講中塔文化交流的故事,至今難忘。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今年九月十二日,當北京郊區的塔吉克杏林碩果滿枝的時候,習近平主席將對塔吉克斯坦展開正式國事訪問,訪問必將給兩國戰略夥伴關係注入新的活力。我和阿利莫夫大使謹以此書獻給這次訪問,獻給中塔人民幾千年來結成的深厚友誼。(文章摘自拉希德·阿利莫夫和尹樹廣合著的《跨越帕米爾的友誼-塔吉克斯坦和中國建交二十二周年回顧與展望》一書,香港文匯出版社出版)
《跨越帕米爾的友誼-塔吉克斯坦和中國建交二十二周年回顧與展望》作者簡介
拉希德·阿利莫夫(塔)
1953年出生於塔吉克斯坦杜尚別市。1975年畢業於塔吉克斯坦國立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家,社會學副博士。1992年至1994年任塔外交部長;1994年至2005年任塔駐聯合國常駐代表;2005年起任塔駐華大使。
撰寫的著作有:《民族問題-清算與誤算》、《塔吉克斯坦與聯合國相互關係的歷史及新觀點》、《沙爾沙爾赴北京歷險記》、《十七個奧運瞬間》等。外交學院及中國多所院校名譽教授。精通俄語、英語。
尹樹廣(中)
196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俄羅斯語言文學學士,高級記者。中國外交和安全戰略,俄羅斯、中亞問題專家。
1994年至1998年,任人民日報駐中亞五國和外高加索三國首席記者,採訪過多位獨聯體國家領導人。北京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特約研究員。在內地和香港報刊上發表過大量國際時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