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藍國慶(右一)與香港善德基金會同仁前往警察總部遞交感謝信。
「佔中」行動作為城中熱門議題,藍國慶亦非常留意事態發展。他指,香港的核心價值就是法治精神,「佔中」令人痛心疾首,因為它嚴重衝擊了香港法治精神。對於普選議題,他說,中央落實香港普選的決定,與社會對民主的追求,兩者並不存在差異,關鍵只是「快與慢」,但無論走快或是走慢,都要向前走。
生活差積怨氣 外部煽動爆發
藍國慶說,「佔中」行動的發生,既有外部勢力的干擾,也有香港的內部因素。香港人一向是政治冷感,回歸後開始變得熱衷起來,某程度上來說,香港人對政治的訴求是源於對經濟民生的訴求,近年來,香港人不斷面對生活水平的下降,當中所累積的怨氣,才會被外部勢力煽動出來。
在殖民地時代,香港人並不熱衷政治,大家都是集中發展經濟。回歸後,香港經濟遭受金融風暴等衝擊,經濟民生發展持續受到影響,加上香港土地供應不足,政府停建公屋,年輕人無法上樓,香港人向來的自我優越感被侵蝕,從而累積了不少怨氣,所以在外部勢力煽動下,使這股怨氣爆發。
通脹源自聯繫匯率 籲從政者三思
藍國慶認為,民生方面,本港面對的通脹問題,相當程度上歸因於聯繫匯率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港元追隨美元貶值,由於美元兌人民幣貶值,意味港元兌人民幣也貶值,遂令內地進口貨品價格大升。香港進口內地的貨品多不勝數,人民幣升值的影響波及香港民生等各個層面。
「聯繫匯率制度過去一段時間確實發揮了穩定本港經濟的重要功能,不過隨着時代改變,特區政府有需要深入研究是否還需堅持下去?」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沈清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