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火
三十年前,因樓宇老化,原有的族群遷出到炮台山站或太古站一帶。
春秧街一帶成為了香港在上世紀三十至四十年代,以至近年抵港的閩籍內地親屬其中一個主要的聚居地,不少居於外區的較後期抵港的閩籍商販,亦紛紛到春秧街經營店舖。附近地區亦有南洋、台灣以及世界華僑,而閩籍投資移民不少會買北角半山以及跑馬地禮頓山一帶的物業。
隨着近十多年北角舊樓重建完成,不少早期定居北角的人口又返回北角居住。
北角、東區私樓區以及以港鐵或渡海小輪連接北角的部分九龍地區的華人人口,很多都以閩南籍為主,而他們或他們的外籍工人常到春秧街一帶購買閩南食品及日用品。
春秧街一帶的商販也以閩籍為主,售賣不少具有閩南風味的小吃,如芋丸、雞卷、血大腸、燕肉、朱蠔等等。
春秧街最大的特色,是形同一個大型露天菜市場,整條街佈滿菜檔、肉檔、魚檔及售賣閩南傳統小吃的食檔......琳琅滿目。
每天清早,很多運送新鮮蔬菜、鮮魚、鮮肉的貨車在這裏卸貨,水靈靈的蔬菜和鮮肉及擠迫的人流,呈現一派朝氣勃勃、熱氣騰騰的景象。
在晨光的斜照下,攤檔的叫賣聲,夾雜閩南口音,置身其間,彷彿返到熟悉的閩南家鄉,倍添親切感。
春秧街與糖水街交匯處,還是電車的總站。
如果在銅鑼灣或天后開始乘坐電車,當電車從北角英皇道左轉進入春秧街時,眼前的景致別饒興味--
坐在電車上層的乘客,從窗戶探頭往下俯望,您會發現整條電車路軌,幾乎被大大小小的攤位、木頭手推車以及人群所淹沒。
路上盡是黑壓壓的人頭,你來我往,接踵不邂,電車唯有小心翼翼地前進,人們只有在電車接近時,人群才慢慢讓出路來。
如果您是坐在電車下層的話,更可以在車廂內清楚聽到菜販、魚販、果販的叫賣聲。
這種熱鬧的場面,讓人渾忘了自己是置身於電車之內,彷彿與車外人流共進退,可謂一景。
在糖水街電車總站下車後,走幾步,您就可以折返剛才電車經過的春秧街。
電車是一九五三年首次進來,那時電車公司將東行的電車終點,由銅鑼灣延伸到北角,但英皇道的闊度,不足以建立讓電車掉頭的迴軌道。
所以電車公司新鋪一段路軌,讓電車進入春秧街,繞個圈到糖水道總站上落客,之後右轉掉頭,回英皇道再向西行。
這轉折本只為交通方便,卻無意造就了這裏成為全港唯一有電車行駛的街市。
因為春秧街是香港其中一個特色街市,近年被香港旅遊發展局推介成香港旅遊景點之一,春秧街亦有不少內地以及世界各地遊客觀光。
春秧街有近百年的歷史,亦是北角建區以來最繁華的街道,但近十多年社會轉型,大量小型連鎖商場以及超級市場,以至酒店陸續建成,北角區內有多個較大型購物中心。
鄰近春秧街便有和富中心,所以春秧街的顧客以中年以上較多。
其實,隨着這一帶地區的迅速開發,不少舊舖被斥建,建成新酒店新公寓大廈,原春秧街的丰采已隨着歲月的流轉逐漸褪色了。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