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樹廣
阿卡耶夫是蘇聯解體後,獨立的吉爾吉斯斯坦的首任總統。他在位十四年,總體勤政親民,後期因任人唯親和腐敗,二○○五年三月被「鬱金香革命」推翻,現流亡聖彼得堡。我曾兩次採訪他,回想起來,他當年提出的「絲綢之路外交構想」和作出的努力,頗有先見之明,值得讚賞。
阿卡耶夫的大學、研究生和博士都是在蘇聯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精密機械和光學學院讀的,最後獲得光學博士學位,這對世代遊牧的吉爾吉斯民族來說不啻是「放衛星」。阿氏學者出身,故講話愛引經據典,待人非常友善。記得一九九七年江澤民主席訪吉前夕,他接受中國記者專訪,與我們隨意坐在轉角沙發上,談得興起竟拉起我的手,和藹態度令人感動。阿卡耶夫接受的是正規蘇聯教育,「俄羅斯情結」很強,但並未忘記自己的根,復興古老的絲路一直是其外交政策的着力點之一。獨立前,「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是一個相對封閉的政經和文化體系,在各加盟共和國大力推行「俄羅斯化」,絲綢之路絕少被提及。
阿卡耶夫出版過許多專著,其中的《難忘的十年》二○○二年被譯成中文。他在「致中國讀者」中寫道:「邁進新千年的吉爾吉斯斯坦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繼續弘揚『絲綢之路』傳統是我國發展的戰略方向,『絲綢之路』外交理念的恢復和發展是對有着三千多年歷史的吉中關係的切合實際的證明。」他專門闢出「吉爾吉斯斯坦與『絲綢之路』」章節,具體闡述對絲路的理解,提出建立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規劃的構想。他還舉例說,朱鎔基總理批准建設中吉烏鐵路(中國喀什-吐爾尕特-賈拉拉巴德-安吉延鐵路),將使吉獲得進入中國和東南亞市場,以及向西進入西歐市場的大通道。
吉國的主體民族是吉爾吉斯人,為跨界「馬背民族」,在天山-阿拉套山區遊牧,與我國柯爾克孜族同宗同族,能歌善舞,與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一樣,是西域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據考證,吉人祖先生活在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地區,民族史詩《瑪納斯》即是佐證。有史學家認為,李白就出生在今吉國托克馬克市附近。採訪時,阿卡耶夫就曾提到李白的名字。中國外交官曾私下告訴我,阿卡耶夫曾正式向中方提議在托克馬克修建李白紀念碑和紀念館,他還向江主席當面提出過,但不知什麼原因被中方婉拒。中蘇關係決裂期間,歷史再成為現實的「奴婢」,雙方都為中亞屬於己方而尋找歷史依據。郭沫若就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首先提出李白出生於碎葉(今楚河附近的托克馬克市郊區)之說。
轉眼阿卡耶夫被「顏色革命」推翻已九年了,但他對中吉友誼的貢獻,率先倡導復興絲綢之路的戰略遠見卻不應被遺忘。去年九月,習主席提出構建絲路經濟帶的構想,絲路熱席捲歐亞大陸。我想,涅瓦河畔的阿卡耶夫教授應得到些許慰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