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舉
香港大學生参加佔中行動,他們主要是聽從了大學裡面的教師所引導,認為香港沒有普選,所以政府的政策傾向了財團,貧富懸殊,樓價太貴,如果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大學生就要行動,才可以作出改變。怎樣改變?學習美國的民主最好,公民提名進行選舉最好。結果,他們被教師誤導了。
在美國,雖然也可以允許公民提名,但是,美國實行了四十四屆的總統選舉,有機會獲得公民提名的候選人鳳毛麟角,基本上四十四屆的總統選舉,總統都是政黨的候選人勝出,而且不少總統本身就是億萬富翁。美國的政策從來都傾向於大財團。美國貧富懸殊非常嚴重,百分之一的人口擁有了美國百分之五十二以上的財產。美國的稅收也非常高,結果造成了大財團的業務不斷發展,中小企業和窮人很難向上流動。在美國,平民百姓要發達非常困難。因為所有的發展機會都被大財團的連鎖商店佔領了。香港的大學生,聽價唔聽斗,以為美國的民主最好,最公平最公義。
最近的美國中期選舉,就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原來,美國式選舉,允許大財團進行捐款。大型的企業,不斷泵水民主黨或者共和黨。勝利的關鍵,在於哪一個黨動員捐款的能力更強。沒有免費午餐,某個政黨吸收了大量的財團的捐款,打贏了選戰,當選之後,自然就要還債,在制定產業政策、環保政策、商業競爭政策都要向自己的金主靠攏。最近,美國中期選舉,共和黨氣勢如虹,原來許多大財團都願意捐錢給共和黨,冷淡民主黨的奧巴馬。傳媒看見共和黨的財政來源充足,選舉經費爆棚,大家都下注共和黨會贏得選舉。根據美國政治響應中心的數據,二零一四年科技和互聯網業公司截至目前為中期選舉提供了二百二十五萬美元,比證券與投資業公司的政治獻金少了一百二十一萬美元。即是說,金融領域的財團更加重視未來的金融政策,大量投資在選舉上,將來一定會有所回報。回報是什麼?就是有利於美國的證券公司和投資基金的發展,在立法的時候,手下留情。
議員和政黨都是聰明的,你投入巨額的資金,他們還你要明年繼續磅水,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制訂稅收的立法,關於管制金融業的立法,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結果,無論民主黨也好,共和黨也好,都會在相關的領域,立法的時候制定出有利於捐款的大企業的投資環境。今年美國中期選舉的廣告費達到了四十億美元。即平均每一個美國人要捐出十三萬美元。當然,貧窮階級不會捐款,捐款的人都是大財團,有了如此龐大的水源,政黨人物當選之後,就會投桃報李,使得一些政治家的許諾變為了「空談」,獲得美國財團捐款的某幾個競選單位,就會得以脫穎而出,排斥了缺乏財團捐款的候選人。美國民主,從來都是有錢人大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