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文化視野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走東走西:《烈火戰車》中國續集


放大圖片

■李愛銳在中國。

文:余綺平

曾經獲得四項奧斯卡金像獎的《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1981),三十三年後的今天,決定拍攝續集。據《愛丁堡晚報》日前透露,續集得到中國政府贊助,是英國和中國第一部共同製作的大片。

影片中男主角李愛銳(Eric Liddell)是生於中國、死於中國的蘇格蘭人──他抗日戰爭時留在天津,服務華人。

《烈火戰車:中國續集》由荷里活大導演加里.庫爾茨(Gary Kurtz)監製。他的代表作有《星球大戰》和《帝國之夢:星球大戰三部曲》。

李愛銳一九零二年出生於天津,父親是英國傳教士。六歲時李愛銳被送回英國上學,畢業於愛丁堡大學。一九二四年他代表英國參加巴黎奧運會,在四百米決賽中打破世界紀錄奪得金牌。

電影《烈火戰車》劇情,就是根據李愛銳和另一位運動員、猶太裔短跑選手亞伯拉罕(Harold Abrahama)的刻苦鍛鍊,兩人最終取得冠軍的真實故事而改編。此片奪得四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音樂。

《烈》的上集故事,截至李愛銳奪金牌止。他的下半生,離不開中國。

奪取奧運金牌翌年,李愛銳放棄運動員生涯,放棄優厚待遇,告別金牌的榮譽和光彩,重返出生地中國。他首先在北京燕京大學讀了一年中文,然後去天津一所教會學校當教師,教授體育和高中班理工科。他期望培育人才,使貧窮落後的中國發展起來。

李愛銳推薦成績優秀的學生去倫敦讀書,他以倫敦的運動場為設計藍圖,替學校規劃了標準化的運動場,使天津擁有當時遠東最佳的運動跑道,培育了許多中國青年運動員,如後來代表中國參加奧運的全能跳高選手吳必顯。

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內戰、饑荒和苦難下,李愛銳深感不安。他認為,神召他回中國並非要他沉溺於安逸。一九三二年李愛銳取得牧師身份後,辭掉教職,深入冀魯豫邊區的農村宣傳福音。

一九三四年李愛銳與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女護士結婚,兩人育有三個女兒。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李愛銳在河北省參加敵後抗日、救治傷兵和接濟難民等活動。他擔心妻女遭日軍拘捕,一九四一年將她們送往加拿大避難,他獨自留在中國,從此與家人失去聯絡。

李愛銳的兄長羅伯特是傳教醫生,在華北的窮鄉僻壤行醫。因農村災荒,物資缺乏,病人眾多,連羅伯特也病倒了。李愛銳為了協助兄長,曾經穿越日軍封鎖線,去農村尋兄。

一九四三年李愛銳遭日軍抓獲,和其他宗教人士一起被關押在山東濰坊集中營。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曾經與日本政府交涉,要求釋放李愛銳。但李放棄了,將名額讓給一名孕婦。兩年後,李愛銳因過度勞累和營養不良,加上患了腦腫瘤,病死集中營。

戰後,李愛銳被安葬於河北省石家莊的華北烈士陵園,與白求恩和柯棣華等一起長眠中國。

一九八八年濰坊樹立了李愛銳墓地紀念碑。碑文寫道:「他們應可振翅高飛,為展翼的雄鷹;他們應可競跑向前,永遠不言疲累。」

《烈火戰車:中國續集》大導演庫爾茨說,全片在中國取景,除了男女主角李愛銳和妻子是西方演員外,餘者全屬華人演員。他們顯然是看中了中國的龐大市場。

相關新聞
鄭新文攜手教院推出藝管課程 針對中層人才 助藝團打造第二梯隊 (2014-11-08) (圖)
走東走西:《烈火戰車》中國續集 (2014-11-08) (圖)
雷諾阿作品將亮相上海藝博會 (2014-11-08) (圖)
劉燦章書畫展河南開幕 (2014-11-08) (圖)
周日唱起西營盤 (2014-11-08)
2014香港畫廊週--開啟全城藝術尋寶之旅 (2014-11-05) (圖)
「花花世界」傳遞生命熱情 (2014-11-05) (圖)
東西方藝術文化巴黎展開「對話」 (2014-11-05) (圖)
兩岸書畫家聚媽祖故里丹青頌媽祖 (2014-11-05)
戶外啟動 無限領域音樂會 (2014-11-01)
台灣故事 香港登場 (2014-11-01) (圖)
建築師姚仁喜 分享建築人生 (2014-11-01) (圖)
甘肅文聯義拍 助文化扶貧 (2014-11-01)
走東走西:吸血殭屍 (2014-11-01) (圖)
文化資助僧多粥少 私人捐款有得做? (2014-11-01) (圖)
茅威濤:在城市土壤中培育戲劇之花 (2014-10-29) (圖)
古詩入油畫 色彩如音符 (2014-10-29) (圖)
敦煌文物時隔19年後將再次亮相香港 (2014-10-29) (圖)
睇漫畫 長知識 港馬創作大不同 (2014-10-25) (圖)
走東走西:馴漢記 (2014-10-25)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化視野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