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養生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醫者手記:調整小便異常的中醫食療


都市人生活繁忙,難免飲食不節有損健康,加之香港天氣潮濕,濕的特性是重濁,黏滯向下。陽熱下降,水氣上騰熏蒸,屬水濕氣充斥,若是侵犯人體易阻滯氣機運行,如果濕阻胸膈則出現胸悶;濕困脾胃則脘痞腹脹和大便不暢,若濕停下焦,則小便短少。在發病過程中,濕常兼熱(火),熱旺於夏季,溫和火都是熱的一種,因為溫為熱之漸,火為熱之極。在炎熱的環境中出汗是人體主要的散熱方式,若汗出過多,會耗傷津液和傷氣,臨床出現口渴、尿短少,氣短乏力,還有小便渾濁,白如稀米漿;或小便時尿道有熱感、灼熱感、疼痛感、不暢順、渾濁甚至排出困難等都是小便異常的表現。

根據不同症狀選擇食療:

1. 小便時尿道有熱感者:

可取豆腐250克,鯽魚約300克,將鯽魚去鱗和內臟後,放入豆腐加水2公升清水煮約1小時後加少許鹽調味作湯。

2. 小便時尿道有灼熱感者:

用淡竹葉2蛂A夏枯草50克,蜜棗5枚,放入清水1.5公升煮約1小時後整天作茶飲用。

3. 小便時尿道有疼痛感者:

用淡竹葉2蛂A夏枯草50克,車前草30克,銀花40克,蜜棗5枚,放入清水2公升煮約1小時後整天作茶飲用。

4. 小便時尿道有不暢順感者:

用銀花40克,菊花20克,糖冬瓜10條,放入清水1.5公升煮約1小時後整天作茶飲用。

5. 小便渾濁伴有口乾和腰膝痠軟者:

用花旗參片15克,蓮子20克,百合15克,薏苡仁15克,豬尾骨一條去毛洗淨,放入清水2公升煮約3小時後作湯服用。

6. 小便渾濁伴有口淡、稍作勞動即感疲倦和腰膝痠軟者:

用杜仲30克,蓮子20克,淮山20克,黨參30克,黑芝麻10克,加豬腰(腎)2個去筋膜洗淨切片,放入清水2公升煮約2.5小時後作湯服用。

7. 小便渾濁伴有易倦、面黃和腰膝痠軟者:

用黃h紅棗粥:黃h20克,紅棗10枚,加適量食米,用常法煮粥食用。或陳皮雞湯:陳皮5克(去絡),黨參2條,中雞1隻切塊,放入清水2公升煮約2.5小時後作湯服用。

8. 小便點滴量少,口渴,尿色黃赤,小腹脹滿者:

用車前草100克,薏米100克,冬瓜300克,車前草先浸洗去泥土,冬瓜洗淨不去皮,放入清水2公升煮約1.5小時後作湯服用。或田螺25粒用清水浸去泥後挑出螺肉後,加入黃酒2兩,再加入清水500毫升煮熟作湯飲,連飲5天。

9. 尿頻不暢而口渴,四肢溫,腰痠者:

用羊腰(腎)或豬腰2個切開清筋膜洗淨切片待用,先將杜仲20克,菟絲子10克(布包),杞子10克加水1升煎成500毫升後,將汁取出,開油鑊放入薑、b和羊腰或豬腰炒一會再放調味料即可,亦可治療小兒遺尿。

飲食禁忌:

1. 濕熱體質忌辛辣大熱食品,如:羊肉、雞肉、牛肉、香料、辣椒、薑、炸、燒烤食物、酒類、芒果、菠蘿、榴槤。

2. 虛寒體質忌寒涼之品,如:苦(涼)瓜、西瓜、冬瓜、蘿蔔、芥菜、冰凍之品。

起居禁忌:避免風寒和過勞,勞逸要結合,適當運動和休息,若自行食療兩周無效,最好向醫師諮詢,及早治療把疾病消滅於萌芽狀態。

文:鍾愛瑩

(香港中醫學會副理事長、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博士)

相關新聞
由內至外 全方位冬季養生 (2014-11-16) (圖)
醫者手記:調整小便異常的中醫食療 (2014-11-16)
醫訊:近六成糖尿病人血糖「超標」 (2014-11-16) (圖)
醫訊:腸癌病友冬季進補飲食訣竅 (2014-11-16) (圖)
秋冬阿膠進補 配伍為其關鍵 (2014-11-09) (圖)
根據地域特質配伍 (2014-11-09) (圖)
根據需達功效配伍 (2014-11-09) (圖)
日常養生配方 (2014-11-09)
經典阿膠養生糕方 (2014-11-09) (圖)
醫訊:眼乾病因需重視 自行治療延誤病情 (2014-11-09)
豬油椰子油 不利心血管健康 (2014-11-09)
結伴戶外散步 助治療抑鬱症 (2014-11-02) (圖)
別讓中風找上門 五招教你辨初兆 (2014-11-02) (圖)
兩岸三地專家 在湘共探「合理用藥與藥物安全」 (2014-11-02) (圖)
上班族下背痛 健康操助預防 (2014-11-02)
神奇的中醫針灸:「以左治右、以右治左」 (2014-11-02) (圖)
霜降話養生 (2014-10-26) (圖)
自製秋季中藥面膜 (2014-10-26)
針灸推拿養護身體 (2014-10-26)
將中藥打磨成粉 (2014-10-26)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養生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