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圖為筆者(後排右一)到港島一間幼稚園參加健康講座的情況。筆者供圖
筆者當護士學生的日子裡,常聽到兩件事:一是當護士很辛苦,因為無論臨床護理工作如何繁重,病人如何躁動不安,護理人員均要堅守崗位,以愛和關懷為基礎,為病人提供適切及全人的護理照護;二是公立醫院人手不足,學生不用擔憂畢業後找不着工作。而且收入理想,工作穩定,修讀護理是正確選擇。
其實從事任何工作,辛苦與否並不重要,筆者認為,着眼點應投放於工作是否有意義。而選擇學科也不應有對錯之分,個人興趣及專長才是考量點。報讀時實不應金錢掛帥。若把護理工作當作謀生工具,面對強大工作壓力時,就難免會產生「現實休克」。
報讀學科如是,選擇工作如是,當義工也當如是!義務工作是自願投放時間及心力的行動,不為任何物質報酬,不計較辛苦與否。考量的是如何使社會得到改善及發展,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回饋社會,推己及人。
兩年前,筆者到港島一間幼稚園舉辦健康講座,無意間聽到兩個小朋友的對話:「如果我的積木借你玩,一會兒你的爆旋陀螺也要借我玩喔!」「好呀!」小孩子總是天真無邪,進行着單純的分享與交易。但細心一想,這現象在成人世界裡也屢見不鮮。「如果我幫你做甚麼,你可不可以......」每個人付出時也有可能偷偷想着對方如何回饋。
着眼得失 執着回饋難快樂
筆者不期然想到,青少年當義工時也抱有這種心態嗎?令人遺憾的是,部分年青人的確過度着眼得失,執着於付出後,對方有何回饋,扭曲了當義工「不計回報,由心發出」的核心價值。「334」學制推行下,社會服務佔據了「其他學習經歷」中重要一環,部分學生參與服務時,總是心裡想着:「如果我參加了這個義工活動,可以計算多少服務時數呢?」當助人不再為快樂之本,而是以「服務時數」為本,義務工作是服務,還是「交易」呢?
幫助別人是單純而又美好的。世界上有一種味道,能使人心情愉悅,讓四周的空氣甜絲絲,這種味道名叫「快樂」。可是,若我們只是執着對方的回饋及覬覦後續發展,可能將永遠喪失幫助他人之時所獲得的驚喜和快樂,失去品嚐快樂的味蕾。
因此,從今天起,放下計較的「天秤」吧!讓快樂的浪濤化作輕紗般的霧,把大家的生活包圍。別讓「我可以得到什麼回饋」的想法,污染了當義工的樂趣。■鄔忠銘 香港傑出專上學生服務協會外務副主席
(標題和小題
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