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開七跨國華文書店 傳播中華文化
中國已將閱讀列入國家立法計劃。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倡導全民閱讀」。為了鼓勵閱讀,雲南「新知書店」連鎖書城不僅在內地遍地開花,而且走出國門,進入東南亞和南亞市場,並開設7家跨國連鎖華文書店。
■香港文匯報記者 霍蓉 雲南報道
目前中國已將全民閱讀列入國家立法計劃。去年「兩會」,115位政協委員聯名簽署了《關於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建議政府立法保障閱讀、設立專門機構推動閱讀,引起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倡導全民閱讀」,預示閱讀在文化強國中不可忽視。
花23年擁72家連鎖書城
說到閱讀,自然說到書店。「那時候,我們還是很小的書店,完全不知道有三聯書店,我們書店的使命就是賣書給讀者,增進讀者新的知識,所以就起名『新知書店』了。」「新知書店」創始人李勇說。一個雲南人,用了23年時間,從當初借貸1.3萬元啟動資金,面積僅30平方米的「昆明兒童文學研究會讀者服務部」,發展成今日有72家大型連鎖書城的「新知書店」,遍佈內地和東南亞。在海外,「新知書店」還聯合當地國家的文化教育部、商務部等開展文化交流、出版推介、文化培訓、國際留學旅遊資訊等,促進兩國文化經濟交流。
上世紀80年代,當時李勇還在李公樸創辦的北門書屋賣書,常去學校搞展銷。學校很支持,提供很多桌子,一條條拼在一起,把書放上面,學生放學到食堂打飯後,一邊吃一邊看一邊挑,有的錢不夠就相互借閱,有的沒錢買,就問用飯菜票代替行不行。有一次,在學校主樓過道銷售中國古典名著、《孫子兵法》等文字縮小的讓利圖書。才下課,學生擠滿了過道,裡三層外三層往裡遞錢。賣到差不多,他驚奇地發現,沒有拆包的四大古典名著,全部被學生拆開買走了,這種對知識渴求的情景,讓李勇終生難忘。
為華人營造學中文環境
閱讀,離不開圖書。書店、圖書對國家、民族非常重要,圖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傳承對國家是重要的大事,圖書屬於意識形態,影響人心。儘管新媒體衝擊着紙質圖書的生存。但實體書依舊是中華文化千年來傳承的傳統,實體書店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海外華人、華僑缺少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歷史、中國國情的環境。怎樣幫助他們?通過正規、優秀的出版物,讓他們了解祖國,學習祖國文化。怎樣為在異國工作、學習、創業的國人,創造接觸了解祖國文化的環境?離不開中文書店。
目前「新知書店」在海外7個國家開設了7家華文書局,一個書局一個模式,國家不一樣情況不一樣。「新知書店」所以選擇在東南亞、南亞開設華文書局,是因為當地擁有8千多萬華人,他們是中華文化傳承者、傳播者。「要是不為海外華人營造學習中文的環境,中文就會淡化,他們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會悄無聲息地改變。」李勇他們在柬埔寨洽談開店時,找了三個翻譯,都不能解決合同中的專業術語問題,特別是華裔因生長環境、教育環境不同,到第三代、第四代華人,中文已不太流利,更別說中國的文化知識。所以,必須為華人開設中文書局。
「新知書店」在海外的7家書局以出售中文書加中文教材為主,在醒目位置分別專設「柬埔寨出版物專櫃」、「老撾出版物專櫃」、「馬來西亞出版物專櫃」等,重點陳列所在國的領導人傳記,如《洪森傳》、《朱馬里傳》、《馬哈蒂爾傳》等。同時,在柬埔寨金邊舉辦中文教材推薦會,向當地華校的校長推薦中文教材,改變他們仍然沿用1999年黑白教材的現狀。在緬甸曼德勒,他們將當地的旅遊、文化好書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