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一拖拖拉機生產線。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令中國農機業持續十年高速增長,但這一黃金時代已將成為過去。」作為農機行業的「標誌性」企業,中國第一拖拉機(0038)董事長趙剡水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由於農機補貼主要集中於銷售環節,導致該行業出現高端機不足,低端機過剩,產品結構不合理,同質化日趨嚴重。他建議,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應傾向於企業創新和研發產品,企業亦應加快產品創新,拓展應用領域。國家應盡快完善農機行業准入和認證制度,以保證農機業的健康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金月展 洛陽報道
趙剡水稱,國家政策的支持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帶動農業機械持續十年增長。2004年開始,國家全面推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10年來,補貼總額從550萬元人民幣(下同)巨增到170億元,大大刺激了農村消費市場,作為農機業領軍企業的一拖因此獲利。僅2013年,中國一拖大型拖拉機銷量達10萬台,柴油機累積銷售近20萬台。
補貼不宜重銷售輕創新
但銷量的持續增長並未讓趙剡水感到輕鬆,反而令他覺得擔憂。趙剡水坦言:「農機補貼主要集中於銷售環節,這導致越來越多『重補貼,輕創新,追求粗放增長』的企業進入農機業。更有部分不良企業抄襲他人,但卻無法提供服務保障,以致服務亂象叢生,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形象。」
數據顯示,目前農機企業規模以上的數量達1,800至2,000家,產品多集中在已經飽和的市場,如傳統領域的大田作業收穫機、拖拉機等。為此,趙剡水建議,國家補貼應傾向於企業研發和創新,建立和完善對農機行業准入和認證制度,加快研究對農機產品准入和退出的設限,嚴格實施質量、安全、環保、排放等方面認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證農機業健康發展。
有專家分析,現有農機產品基本飽和,而適合丘陵地區作業的產品則處於起步階段。如不加快產品創新,拓展應用領域,未來一定會淪為工程機械行業產能過剩的下場。
山區丘陵區域必將成焦點
隨着土地集中、規模化經營推進和農業合作組織的推進,中原區域農業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為農機化薄弱環節的山區丘陵區域必將成為焦點和熱點,惠農政策將進一步為之傾斜,適合該區域需求的小型機械也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