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亞洲首位植入「胃起搏器」手術的「胃癱」病人陳志傑(中)。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文森) 一名罹患「胃癱」經年的二十出頭小伙子,過去16年長期接受病魔煎熬,其間多次因胃功能失調而嚴重影響學業以至日常生活,苦處不足為外人道。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內科及外科團隊於今年3月成功合作,成功為他植入「胃起搏器」,亦是亞洲首宗為「胃癱」病人植入「胃起搏器」的手術,令他的人生終可重現曙光。
胃功能失調是胃功能紊亂或失調所引起的病症統稱,本港平均每10人就有一名患者,病徵包括胃痛、胃灼熱、胃脹及易飽等。患者胃痛發作時無法專注工作或學業,影響日常生活,嚴重的甚至要經常到急症室求診:患者當中更有20%至30%屬「胃癱」個案。
正常情況下,胃部肌肉會在人體進食時放鬆,以擴大胃部容量來容納食物;待消化完畢後,胃部肌肉則會慢慢收縮達至排空作用,將食物向下推入腸道。「胃癱」即是胃部出現動力障礙,如進食時胃部沒有如常擴大,患者即使進食不多亦很快會有飽腹感覺。
胃蠕動欠佳亦會影響排空功能,令食物長時間滯留在胃內,延長飽滯的感覺。
影響生活16年 術後增重5磅
現年23歲的陳志傑自7歲起已受「胃癱」影響,不能如常進食,嚴重影響學業及日常生活。植入「胃起搏器」後,他的消化系統功能已回復正常。「胃起搏器」的運作原理與常見的「心臟起搏器」相似,透過微創手術把約6厘米長的儀器植入患者體內,以電擊刺激胃部,恢復胃部蠕動功能,促進消化系統的正常運作,讓患者能如常進食。
負責是次手術的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指出,是次手術為時逾100分鐘,是首次將「胃起搏器」應用於華裔病人上,象徵亞洲區治療胃癱病人的一大突破,「胃癱可嚴重影響病人的日常進食,我們很高興看到病人在接受手術後,半年內已增重了5磅。」
他續稱,目前仍沒有可以徹底根治「胃癱」的方法,現時較輕微的胃功能失調患者一般只能靠控制胃酸分泌或促進胃部蠕動功能的藥物紓緩病徵,惟藥效卻因人而異,「胃起搏器」正可為病人帶來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