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社會政治參與,在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及單元二「今日香港」裡,皆為熱門的恒常議題,而近年亦有愈來愈多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故同學宜多加關注相關時事與概念字詞。
年輕選民 紛紛湧現
首先,回顧2014年,多地出現以青少年為主的社會運動,如香港的「佔領行動」、台灣的「太陽花學運」等。在此,同學可留意這些都是非制度化的社會政治參與(編者註:有社會人士認為這類非制度化的社會政治參與易涉及違法行為,請青少年留意。),其中亦會涉及到「政府管治」、「法治」、「集會自由」等概念。相對而言,所謂制度化的參與形式,便是參與選舉和透過公眾諮詢發表意見等,如去年蘇格蘭的獨立公投,歷史性將投票年齡降低至16歲,而這批年輕選民作出投票,則是屬於制度化的社會政治參與。
資訊流通 意識提升
當中,青少年多通過非制度化方式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因素,是同學值得注意的部分。以香港為例,第一,青少年的公民意識於近年有所提升,或因通識教育的發展及各種資訊的流通,使他們對於社會和政治議題較為關注,有別於以往政治冷感的刻板印象。第二,社交網絡的盛行,讓青少年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他們組織、參與社會及政治運動。另外,政治效能感的強弱,亦會與青少年對社會政治參與的投入程度有關,當他們自覺能夠透過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影響政府的決策,便會更加積極表達自己的訴求。
總的來說,同學在處理一些恒常議題時,應先整理好相關的時事新聞,以作為答題材料及例子之用,並記錄所涉及到的概念字詞,幫助自己思考及分析題目的重點。 ■馬燕雯
文憑試通識科5**狀元、 中文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生
延伸閱讀:
1. 《韓啟德從「佔中」反思青少年教育》,香港文匯報,2015-01-01,http://paper.wenweipo.com/2015/01/01/CH1501010110.htm
2. 《無聊「鳩嗚」害商戶 客人幾乎走清光》,香港文匯報,2014-12-01,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2/01/YO1412010003.htm
3. 《騎呢牧師「報佳音」 煽青年博拉》,香港文匯報,2014-12-26,http://paper.wenweipo.com/2014/12/26/HS1412260026.htm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