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 偉
特首梁振英點名批評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煽動「自決」的錯誤路線後,《學苑》及一眾反對派中人立即起哄,指這是「打壓言論自由」,《學苑》並非支持「港獨」,難道討論也不可以云云?但很快,這些為《學苑》辯護的人就被摑了響亮的一記耳光,《學苑》前副總編輯兼多篇鼓吹「港獨」文章的作者王俊杰,日前接受網媒訪問時,就直認「我贊成港獨」,他更指編制《香港民族論》和《學苑》的「港獨」專題有兩個目的:一是「加強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以對抗中國大陸的文化侵略」,目的就是對抗「一國」;二是「建構『香港民族自決』和『香港獨立』的理據基礎及正當性」,為未來「獨立建國」提供所謂「理論依據」。這說明《學苑》的文章是有動機、有圖謀、明火執仗的鼓吹「港獨」,煽動「分離主義」,已經逾越了言論自由的界線。
在任何國家包括「民主典範」的美國,如果有人在校園內鼓動美國州份脫離聯邦政府、提供分裂美國的「理論依據」、為各州將來「獨立建國」作準備,美國特工都會立即將這些人以叛國罪拘捕,絕不會如香港般批評幾句了事。從這個層面來看,香港不是沒有言論自由,而是言論自由得太過分,連「分離主義」的言論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廣傳,特首義正詞嚴的批評竟被指「打壓言論自由」,實乃咄咄怪事。
《學苑》創刊於1952年,不少政商界猛人都曾經參與《學苑》的編輯及撰稿,《學苑》的文章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領導社會輿論,在「火紅時代」大力鼓勵青年學生「認中關社」(認識中國,關懷社會)、「反殖民」、「反貪污、捉葛柏」,並且發起了波瀾壯闊的「保衛釣魚島運動」。當時,《學苑》高舉「反殖」、「愛國」大旗,為香港與國家前途大聲疾呼,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好評。曾任《學苑》總編輯的馮可強,因為撰寫一系列「反殖民」文章,令時任港督戴麟趾不得不回信解釋政府立場,及後有關文章更全文刊登,令社會更全面地反思「殖民」議題。
曾經,《學苑》文章領導社會潮流,不論是「反殖保釣」、「認中關社」或是「反貪污」,都出於愛國愛港的高尚情操,希望為國家與香港的發展出一分力。但往事只能回味,近年《學苑》對於社會民生問題不屑一顧,不但甘於作為反對派宣傳平台,更大力鼓吹「香港自決」、杜撰「香港民族論」、提出「武裝獨立建國」等荒謬主張。請問,這些主張對於香港的進步、對於市民的利益有何好處?
「港獨」是極危險的主張,只會將香港引入死路,但一些激進派中人如周永康、王俊杰之流,卻利用控制《學苑》的機會,將其變成「港獨喉舌」,這是對《學苑》傳統的背叛和侮辱。法國思想家拉伯雷(Rabelais)有一句名言:「學問無良知即是靈魂的毀滅,政治無道德即是社會的毀滅。」正如現在的《學苑》,已經失去了良知和靈魂,徹底淪為「港獨」分子自言自語的夢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