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收藏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林天民 去蕪存菁的經營戰略


放大圖片

■劉煒(左)與林天民

亞洲頂級畫廊的爭霸戰裡,大未來林舍畫廊經過兩年的佈局沉潛,落實了負責人林天民的「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大戰略,如今從台北的旗艦據點到北京的中國當代前線基地,旗下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也全員到齊,從去年起,連續參與新加坡Art stage藝博會、香港藝博會、藝術北京、台北國際藝博會,旗下藝術家也以更明朗的姿態面對收藏群。「我覺得,沉潛,低調也夠了。」林天民,一語道出大未來林舍的新面貌,儼然成形。■文:張夢薇

大未來林舍畫廊的新貌,在負責人林天民的交班教育下,第二代已然浮上台面,包括坐鎮台北旗艦的大兒子林岱蔚、趙芷姮夫婦,以及擔當北京基地先鋒的小兒子林岱隆,皆已獨當一面。去年下半年起,連續打出尹朝陽與劉煒兩張王牌的超級個展,成效不錯。

「其實趙無極先生約20年前就給過我一個理念」,林天民說,做好的畫廊比做大的畫廊來得重要。「好」,是「質」。他坦言今天傳承的口訣就是:要把畫廊經營好,就要以美術史的觀點為依歸。「美術史是什麼概念?就是一種『菁英主義』的精神。它的意義就是隨着時間去蕪存菁,不斷淘汰,最後留下來的就是好。為甚麼我們有這樣的名聲,因為我們長期以來經營的正是沉澱後的菁英、經典大師以及一群台灣當代精英等。但現在我們要世代銜接了,我就給他們這個概念:不要眷戀過去,應該要展望未來,『路,是走出來的』。當下的菁英在哪裡?難找。因為過去的經典是已經沉澱下來的,又因為所謂的當代主流愈來愈多元,這裡頭摻雜了很多的假象和迷思,所以若要發掘未來式就更難了,將來美術史裡的所有藝術家你不可能一網打盡。」

問:從去年下半年,大未來林舍推出的尹朝陽、劉煒個展,是怎麼從中國當代這一批裡挖掘的菁英?

林:比方劉煒,他在六○後世代的這一幫「天王」會不會缺席?肯定不會,但要經紀這些藝術家的困難度相當高,要讓藝術家得到一個他該有的位置,真正成為將來美術史裡的菁英標杆,我們必須有非常精準的力度和經驗。我們找藝術家,要看他的人品、風格與創作態度,對比他們在美術史裡的坐標,也要以專業策展人、專業藏家的觀點立場去發掘長期合作的藝術家。在林舍畫廊的兩代傳承上,如果打算永續經營,就要先規劃好長期策略,路才能走得長遠。現在沉潛的時間也夠了,接下來就是要放開手腳讓他們接棒,每一代都要做好給下一代看,就如歐洲幾代傳承的百年畫廊,這才叫作世代傳承。

所以,為什麼要經營劉煒?因為他的曲高和寡、卓爾不群,我們應該推他到一個更高度的位置。為什麼做尹朝陽?因為這樣一位在「七○後」美術史上不會缺席的藝術家,之後你必然可以看到他的高度。但,這也是經紀中生代藝術家的困難度,先要有眼光找出能夠在沉澱後留下的藝術家。

問:關於台灣當代,市場的看法之一,是現在的藏家往大陸當代傾斜,而且多以投資性為主,對比起大陸當代藝術看似輝煌的前景,藏家對於購藏台灣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意願似乎降低了。關於這一方面,您是否有什麼樣的看法可以打破藏家的迷思?

林:我認為這不僅是目前台灣當代藝術該何去何從所要討論的議題,同時也要回到原點去找出台灣的主體性的認同。像20年前我們市場跟大陸有什麼關係?跟日本有什麼關係?跟美國、歐洲有什麼關係?當時我們所有的精神都放在台灣當代的主體性,美術館、文化中心、藝術雜誌、藝博會、當代畫廊都像是過動兒般地活蹦亂跳,熱鬧得很。回過頭來看看,15年前,中國有所謂的市場嗎?如果今天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是大陸那種模式和思維,或是現在普遍一些畫廊的思維,那就完了!我們將會面臨很大的市場危機。

我們現在沒有好像大陸「新富崛起」的環境,這是關乎於總體經濟成長的情況來決定。談得更明白一點,我們一般老百姓在「藝術」的消費力有提高嗎?這十幾年來中產階級的新藏家真的沒有提高許多。民眾的藝術消費力是建立在經濟成長的相對程度,現在大陸是經濟起飛,所以這是大環境的問題,無法單純地將大陸和台灣做比較。我不是說那種市場看法不對,而是經營者不同的市場認知,但關鍵仍在於創作的本質是否被認同,不然當年怎麼會有常玉、趙無極的市場?常玉現在的精品,已經衝到人民幣上億元了!台灣藏家當年買常玉作品,看他的身份證嗎?該高的還是要高。

問:關於對台灣當代藝術中生代藏家的培養,你們有什麼樣的規劃和做法?

林:台灣當代的主體論述,相比對岸就差了許多,像陳界仁都是自己單打獨鬥。八○年代之後的中國當代藝術,不僅是因為這股和當時體制完全相對立的火花,其群體論述所衝撞出的力度也非常強,加上經濟起飛,自然會有許多人同時跳進這個市場。

目前藝術圈其實都有一種共識,就是經營有品牌的好畫廊要以美術史為依歸,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在地文化美學這個旗幟舉起來,一定會有認同者跟上來。中產階級的收藏家也是,當他們看着環境變化,就會慢慢加入。

問:從過去的經典到明日的未來式,在實際執行上有無碰到什麼顯著的差異?

林:經營七零後藝術家首先會面臨與過往經驗的不同,在於運用同樣的心思、精力去經營之前的前輩老藝術家時,產值很高,這跟挖礦的概念相仿,深層這些老一代藝術家的礦,經過千錘百煉,愈沉澱、愈精純,因為碩果僅存而有相對的高價,但是面對七零後藝術家,因為越在淺層的礦越需要時間去淬鍊,且有其不確定性,目前可能只有幾十萬到幾百萬價格,兩者相差可達數十倍以上。然而,當我過去經營那一輩藝術家時,老先生們雖然功成名就,但卻已無法看到自己被推崇的藝術成就,新一代畫廊經營者卻不同,他們有機會能夠和同一時代的藝術家並肩而行,並將推廣其藝術表現的工作視為終身的事業,也能一同共享開花結果。

我認為畫廊的成就,在於你擁有多少能夠名留在美術史上的藝術家名單,畫廊若由第二代接手,又要有對於百年長久事業的期許,這個藝術家名單必然要不斷地一直擴大,如此才能創造屬於畫廊的精神價值,否則畫廊就只是一種商業的經營體而已。給予我這樣重要啟蒙的想法是源自於我長久來往歐洲,所認識的藝術貴族,他們有的是家裡曾經營過畫廊,或是世代都是收藏家,他們讓我知道藝術的生命不但是永恆,而且還具有能夠一直往前行走的動力,例如有一個家族祖孫三代都是收藏家,他們生活在被詩人、音樂家、時尚圈人士簇擁的優渥、充滿藝文氣息的圈子裡,憑着與生俱來的好品味,買入當時代的藝術家作品,現在看來都是價值不菲的珍貴資產。

我在看待七零後藝術家時也抱持着這樣的想法,該如何去發掘明天的菁英?並且有更大的能力去留存下來?我現在能留給畫廊第二代的前輩藝術家作品有限,他們得去創造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常玉」收藏。我們這一輩從草莽山林出來,在當時努力將經營畫廊當作一個行業,現在已經擺脫現實生存的壓力,故而更期待能成為一個追求更高的專業口碑,以及品牌價值的事業。

相關新聞
林天民 去蕪存菁的經營戰略 (2015-01-22) (圖)
藝訊:《圓明園特展》山東開展「四獸首」聯袂展出 (2015-01-22) (圖)
藝訊:書法家白砥新年開筆 杜甫百首作品 (2015-01-22) (圖)
鄭在東 工與不工之間的文人境界 (2015-01-15) (圖)
記者手記:2015國際藝博會大追蹤!(下) (2015-01-15)
2014留聲機:古代書畫「六美」 (2015-01-08) (圖)
萬象靈犀:國家博物館晒家底 同期舉行古代書法展 (2015-01-08) (圖)
記者手記:2015國際藝博會大追蹤!(中) (2015-01-08)
「新」水墨,秋季市場幾片落葉 (2015-01-01) (圖)
藝訊:內蒙古修復二百餘幅清代藏傳佛教唐卡 (2015-01-01) (圖)
記者手記:2015國際藝博會大追蹤! (2015-01-01)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收藏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