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上海下海.上海生活35年》,作者:內山完造 ,譯者:楊曉鐘等,出版:陝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本書雖然不能算新書了,但其中還是有些很有意思的話題。特別是對於了解日本國民性,以及中日兩國間容易產生衝突的癥結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掘。比如他說:「從古至今,日本人一直認為自己什麼都好,我們日本人做什麼都是為了國家,個個成了為國家而活的人。」因此,「中國人認為日本人全部都是政府的間諜爪牙也不無道理。」內山完造自己也曾被認為是日本特務。日本人根深蒂固地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運的國民,不只是嘴上說說,還幼稚地為此沾沾自喜。」就是「無條件投降後,我們也處於三餐無法果腹的狀態之中,然而,即使這樣還不承認自己已經戰敗,若無其事地給可憐的孩子們灌輸我們沒有失敗、只是沒有取得既定的勝利等思想。」「可是在其他國家人民眼中,日本人是無情的、不可原諒的,我們必須記住這一點。」
對於1923年日本發生地震,中國的「新銘號」帶着救援物資第一個抵達日本。而1931年長江大水災,日本派出的「赤城號」也帶着救援物資抵達上海。但內山完造對於這批物資沒能救援中國災民而感到極其憤慨,為此,他寫了多篇文章予以抨擊。他說:中國的「新銘號」載着食品物資來到日本慰問,對此深表感謝的日本人,也對今天長江大洪災表示了同情,各界人士捐款購入了食品等,由「赤城號」載着這些物資來慰問洪災,抵達了上海,但最後這批物資又被帶回了日本被變賣掉了。他認為:「如果真是給災民們的救濟糧,為何不直接送到漢口災區呢?為何要在上海轉來轉去的,也不下船協商?即便在平時,在夏天,長江裡也能任一萬噸的軍艦自由上下,更何況是發大水時,說『赤城號』不能再前進之類的話,簡直是一派胡言。」從1931年9月18發生了「九.一八事變」,9月22日救災委員會拒絕日本的這批救災物資來看,日本並不像中國那樣,他們根本沒有人道主義國際救援的誠意,而是找借口在「九.一八」期間來威懾中國,因為那是一艘航空母艦!而且日本政府等於順便還利用日本民間的感恩之情,向他們收了一筆稅!其中也許還有內山完造的一份。他說:「在我的印象中,日本國內做事情必須『運動』。」因為「那些當局者的腦子裡,規劃公共事務的那些人的規劃當然跟利益相關連,權衡這些利益需要時間,所以爭取時間就需要『運動』。」這一規劃和運動的結果是,他和劉大白辦得有聲有色的日語學校也就辦不下去了。
內山完造在《悲憤的眼淚》一文中說:送賑濟物的為「天城號」,另一篇為《長江》的文章又說是「赤城號」。難道是筆誤?結果發現「赤城號」是「天城級」艦的二號艦,雖然「天城號」在1942年又重建,但當時建造中的「天城號」已毀於1923年的地震,所以他這樣寫也不算錯。「赤城號」於1927年完工,第一任艦長就是山本五十六。也許今天的讀者會懷疑,一艘外國軍艦難道可以隨意進入中國內河的長江嗎?事實上,外國軍艦隨意出入長江,當時並不算一回事。直到1949年4月,解放軍渡江戰役時,還發生了英國遠東艦隊「紫石英號」軍艦無視警告擅自闖入長江下遊水域前線地區,引發了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的軍事衝突。其時,雙方互相指責對方先開了炮,但事後據《葉飛回憶錄》披露,還是解放軍先開了炮,從此才結束了外國軍艦隨意進入中國內河的歷史。
書中還有一些細節的記載,也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法租界的公園門票,有單次一元的,也有年票一元的,目的就是把窮人拒之於門外;他也承認自己在上海經營書店的狡猾:「和魯迅這樣的文化人交往時,也讓他們的地位名望成為我宣傳的手段。」而隨着留學生的回國,中國各種不同的思想紛至沓來,「這些學生學成歸國時,正逢中國人民開始覺醒」,面對「公立學校幾乎都是由基督教傳教士創辦的,為了與他們抗衡,各種學校紛紛成立。」這些對於我們現在理解當時的學術、文藝等文化活動,還有當時的社會現實,都有拾遺補闕的意義。■文:龔敏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