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艾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譯者:謝樹寬,出版社:遠流
為何追趕「最後期限」(deadline) 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最常見的場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森迪爾.穆蘭納珊與普林斯頓認知心理學教授埃爾達.夏菲爾「雙劍合璧」道破天機:在心理的層面上,人的經濟行為是一種「匱乏」 的表現。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和需求都被無限擴大,個人的資源卻沒有相應提高。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此時「最後期限」就是那劑能讓人集中精神,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大質量的工作的「興奮劑」。問題在於,「匱乏模式」會改變我們心理機制,使我們陷入惡性循環,但不用害怕,《匱乏經濟學》可以告訴我們管理「匱乏」的新方法。■圖文:趙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