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呂愛平 (左一) 率領浸大研究團隊成功開發新型成骨細胞特異性遞送系統。 浸大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隨着年齡增長,骨骼的新陳代謝功能也減慢,令骨骼鈣質逐漸流失,導致骨質疏鬆症。針對有關問題,浸大中醫藥學院及轄下骨與關節疾病轉化醫學研究所與內地多間科研機構攜手合作,成功開發一種與核酸適配子有關的新型成骨細胞特異性遞送系統,有助研發治療骨質疏鬆的標靶藥物。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著名科學雜誌《自然─醫學》網上發表,深受國際重視。
成骨細胞是骨形成的主要功能細胞,負責骨基質的合成、分泌和礦化。團隊經過4年聯合研究,成功篩選了可以直接靶向成骨細胞的靶向配體─核酸適配子,並由此開發了新型成骨細胞特異性遞送系統,可精準識別具有成骨潛能的小核酸,將這些小核酸遞送往成骨細胞,可促進骨的形成。研究已在動物實驗中成功令有骨質疏鬆的動物恢復骨量。
該研究所所長呂愛平解釋指,具有細胞特異性靶向的適配子可用於小核酸的選擇性遞送上,還可在新藥開發上發揮更大效用。他指,雖然中國有豐富的中藥和天然產物資源,在篩選具有藥理活性小分子方面具有優勢,但因很多中藥和天然產物的水溶性欠佳及毒性過高,嚴重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增中藥療效 降毒性副作用
不過,是次研究顯示,這些資源有極大的潛能可開發為抗腫瘤、抗炎、抗感染、抗骨質疏鬆等藥物,呂愛平解釋指,經適配子修飾後的中藥成份和天然產物水溶性可大為增加,而靶向遞送特性,既提高了中藥成分和天然產物的治療效果,又降低了對其他非靶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毒性副作用,可見適配子技術的發展有望為中藥和天然產物的臨床轉化帶來轉機。
負責研究遞送系統體外評估的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蛋白質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令強指,近年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迅速,但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過程中,極端的太空環境會對航天員的身體造成嚴重傷害,例如在空間微重力環境下丟失骨量,「這次聯合開發的成骨小核酸遞送系統,對航天員骨丟失的預防和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