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馬來西亞獅頭紮作大師林明國向記者介紹「劉備」、「關羽」、「張飛」三種最傳統舞獅的特色。
舞獅是亞洲民間的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民俗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因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開張慶典、迎春神誕,常會邀請舞獅團在鑼鼓奏樂聲中扮成獅子,舞獅助興。為配合新年和樂氛圍,時代廣場「廳堂博物館」現正舉辦「一代醒獅」展覽,共展出35隻不同時代的舞獅,同時亦將於展期內組織多場獅劇表演及獅頭紮作工作坊,希望在推廣傳統舞獅文化之餘,提高民眾的本地文化遺產保育意識。
採訪、攝影: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舞獅流派眾多,但大致上可以長江為界分為南北兩家。北獅造型酷似真獅,獅頭紮作手藝較為簡單,全身披金色黃毛;而南獅則又常被稱為醒獅,獅頭以戲曲面譜為基底,色彩艷麗,工藝考究,其眼簾、嘴部均可活動。但嚴格來說,醒獅雖有獠牙,卻頭頂一角,與年獸形象更為接近。為支持「一代醒獅」展覽,在舞獅界大名鼎鼎的馬來西亞獅頭紮作大師林明國專程來港現場示範醒獅的獅頭紮作工藝,此間詳細講述了舞獅歷史的演變。
紮作工藝的全面革新
林明國師傅介紹說,醒獅的舞獅最初只有「劉備」、「關羽」、「張飛」三種:紅面、黑長鬚,紅獅身的是關公獅,代表忠義、勝利、財富;黃彩花面、白鬚、紅黑獅身的是劉備獅,有王者之風,象徵仁義、貴氣;而黑白面、黑短鬚、青鼻鐵角、爛耳朵的則是張飛獅,寓意霸氣、勇猛,故又被稱為「打獅」。一般喜慶之事多以紅黃兩色舞獅較為常見,「打獅」只有在比賽、踢館時才會被使用。繼「劉關張」之後,舞獅又發展出趙子龍獅、馬超獅及黃忠獅,成為舞獅界的五虎將。
「不過,以往的『五虎將』顏色對比過於強烈導致其面相兇惡,小孩子和女性看了常常被嚇壞,因此舞獅團都喜歡跟我訂製青色、黃色、粉色,紫色的舞獅。五彩繽紛的獅子憨態可掬,大人小孩見了都歡喜。」為了緊貼時代潮流,林師傅不拘於傳統與時俱進,不僅開始製作多彩舞獅而且在材料選用及紮作手法等方面也進行了全面革新。林師傅說:「傳統做獅頭喜用竹子做框架,而我們以籐條、鋁片代之,減輕重量的同時還增加了安全性。當竹子斷裂後,鋒利的纖維極易割傷舞獅者,籐條最多只會彎曲,不會造成傷害。而且以前獅頭要用做紙鷂的紗紙包裹獅頭架構,我們改用膠紙可以省去塗沫漿糊的複雜工序。」
老夫子的「搵食」秘訣
33年前,年輕的林明國開啟了他的舞獅紮作之路。由於馬來西亞沒有自己的獅頭紮作師傅,所以當地舞獅團只能向內地訂購舞獅,不但過程繁複,而且每當舞獅出現破損,均無法及時添置。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林明國只好自行修補獅頭,並漸漸摸清了獅頭的製作訣竅,現在林師傅已經是舞獅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老夫子」了,他透露說:「以前大家都以為舞獅一年沒幾次,做獅頭哪能維持生計,但其實世界各地都有舞獅團找我們訂製舞獅,訂單多到兩年前下定的客戶,今天我們還沒來得及做。」
反觀香港的舞獅紮作市場,「一代醒獅」展覽的舞獅主要提供者,熱衷收藏舞獅的香港姜氏金龍醒獅團姜偉池師傅卻不樂觀,他說:「因為無法『搵食』,香港紮獅頭的師傅很少,慢慢手藝失傳。今次展出的舞獅,很多市面上都見不到了,比如『羅安記』的兩個獅頭是日本神戶華僑總會借給我們的。羅安記曾是香港舞獅紮作代表,遍佈香港武館,但早已不再流傳。」就此,林明國毫不吝嗇自己的成功秘訣,他分享道:「打開國際市場的方法是要組建自己的舞獅團,帶着自己做的獅子去表演和比賽,讓別人有機會認識到你的作品。」
本地獅團盼獲政府支持
香港失傳的除了獅頭紮作工藝還有大量傳統「青陣」。「青」指的是生菜,舞獅前生菜及「利市」會被高高地懸掛起來,「獅子」在「青」前起舞所排布的陣法即為「青陣」。姜偉池表示,香港現存的「青陣」與善於保育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澳門相比十分有限,各舞獅團之間又較為保守極少共享資源。直到父親年事已高,在爸爸的鼓勵下,姜偉池拜林明國為師,才在馬來西亞大開眼界,學到了許多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青陣」。
「青陣」中蘊含了大量歷史典故與值得傳承的價值觀,「青陣」在代際間的接力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姜偉池說:「師傅給你解釋知恩報德,捨己為人是在教你做人道理。而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趙子龍救阿斗等獅劇中講的則是歷史故事。值得欣慰的是,近十年香港舞獅的風氣好多了,因為很多學校的課外活動為我們提供了正規教學的途徑。舞獅是缺一不可的表演,有獅頭沒獅尾不行;有獅頭獅尾,沒鑼鼓也不行。現在的學生大多過於獨立,舞獅可以像體育運動一樣鍛煉身體,過程中還可以學到書本不會教你的分工合作。」
但眼下在香港訓練舞獅團是十分艱辛的,姜偉池希望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他說:「當下最需要的是安全場地。我們目前一般在工廠大廈室外的天台練習,日曬雨淋不說,安置梅花樁等設備也不夠安全。就像康文署會有室內的羽毛球館方便羽毛球愛好者去練習,如果有這樣的場地,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普及發展這項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