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羊本世間一牲靈,既非吉兆亦非凶。 新華社圖片
文:王兆貴
「羊」字形象直觀,上有頭角,下有尾巴,中有軀幹。傳說劉邦未發跡時,曾夢見一頭羊沒頭沒尾。解夢者對他說,羊字無頭無尾是王字,您老兄必將大富大貴。後來,劉邦果然稱王了。雖說是好事者演繹出來的拆字遊戲,卻也說明,由實物到表意,漢字具有靈活而又豐富的解析功能。
從古代的圖騰、銘文,到現代的工藝、字畫,經常會有「羊」的形象和象形,如夏代的羊首玉圭、商朝的青銅禮器「四羊方尊」等。與「羊」字相關的典故和詩文也有很多,典故如列子的「歧路亡羊」,詩文如李白的「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韓美林筆下的羊,酷似象形字,或者說,象形手法大於形象表現。
「羊」之為人看重,不外乎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歸結起來,至少出於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存意義。從漁獵到馴養,牲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社會物質形態。人們在祈求風調雨順、禾黍豐穰的同時,希望擁有更多的肉食和皮毛,以便充飢和禦寒。羊乃三牲六畜之一,易於馴養、繁殖,自然成為人類膳食和皮革的重要來源。羊在六畜中主給膳,美與善同意。因此,「羊」以及與「羊」組合的字詞,多半與吃穿有關。「羊大為美」、「魚羊為鮮」、「羊食為養」、「羔美為羹」、「丑羊為羞」等拆解,說的都是造字的本義。「丑羊為羞」的「羞」,亦作「饈」,原指美味佳餚。「羞」字下邊的「丑」是「扭」的本字,像手之形,屬於手族字符,表意為用手指抓持。就是說,「丑」的本義與醜惡無關,醜惡另有「醜」字表示(喝醉了酒的鬼樣)。「羊」與「丑」合起來會意,即抓羊供膳。另有解釋把丑同牛聯繫起來,說的也是牛羊可供饈饌。
二是祭祀意義。人類的祭祀活動,早在文字記載之前就有了。早期的祭祀,簡單而又野蠻,甚至以人為祭。即便三牲之祭,亦須現場宰殺野生動物,史稱血祭。這種儀式,直到佛教東漸之後,才逐步減少,好生之德始興。三牲之說,遠古並不確定,以馬、牛、羊為祭品,大約自東周始。到了清代,豕(豬)替代了馬,於是便有了以羊、牛、豬為組合的太牢。不論哪種組合,都少不了羊。周武王出征前的禱詞云:「我將我享(饗),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大意是說,我把祭品獻上,有牛又有羊,保佑我們吧,上蒼!羊、牛、豬被選為犧牲,大約是因為牠們味美且又馴順。西方把代人受過稱為「替罪羊」,溯源同樣始於宗教祭祀。據說,古猶太人在「贖罪日」這天,要舉行神聖的獻祭儀式,將一頭羊血祭上帝,另一頭羊放逐曠野,讓牠帶走猶太人的一切罪孽。我國古代大型墓葬,先是以人畜為殉,後來改為俑,孔子稱為「始作俑者」。俑的材料,陶土木石居多,也有金屬。明清時期的帝王,陵園神道兩側通常對稱安放翁仲和瑞獸,瑞獸中多半有石羊。
三是象徵意義。有個成語典故叫「肉袒牽羊」,出自《左傳》。說的是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楚軍攻入鄭都,鄭襄公光着膀子、牽着羊來迎楚莊王。「肉袒」表示歸順,「牽羊」是何意呢?羊乃祥瑞之物,牽羊而來,既表示犒勞,也表示求和。在古文字中,羊通祥,吉羊即吉祥。由羊構成的漢字,或表示吃、穿、用,或表示美、善、義。如,上邊提到的「羊大為美」以及「羊言為善」、「羊我為義」等。引申開來,除象徵和美、善良、安泰、吉祥、溫順、奉獻外,羊還象徵高潔、正直的美德。詩云:「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又云:「羔羊之皮,素絲五紽。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後來,人們就用「羔羊素絲」一語,來稱譽清正廉潔的官吏。至於「羊羔跪乳」,不過是世人為弘揚孝道所做的感恩比附。試想,母羊乳房低垂,羊羔若不跪下來,如何能吮吸到奶水?
當然,也有人不那麼看好「羊」,以為羊太老實,任人驅使,任人宰割。其實,六畜中的馬、牛、雞、犬、豬何嘗不是如此?由此牽連到「羊」屬相,有人不喜歡羊年娶妻生子。據說「都是慈禧太后惹的禍」,這就更加悖謬了。慈禧屬羊,她的命不好,能被尊為「老佛爺」嗎?屬羊的人群中,不乏高人、能人、明星、壽星,遠的如唐太宗李世民,享譽古今,近的如佛教領袖趙樸初,享年93歲,他們都屬羊,能說「羊寶寶」命不好嗎?屬相與命相原本就是無稽之談,生肖不過是個紀年符號而已,與人的命運毫無關聯。有一首《詠羊》詩云:惜生利角偏無志,徒獻皮毛紉華裝。這不過是借羊喻世,意在諷刺不爭氣的人,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世間的犧牲往往會落到老實人頭上,自然界如此,社會也不例外。所以人道主義的重要條文之一,就是保護弱者,人類的文明進步,也排斥社會達爾文主義。
說到底,羊本世間一牲靈,既非吉兆亦非凶。看成美善因利好,寫作祥字為音同。若言羊能主福禍,亡羊補牢說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