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Farm Direct主打沙律生菜,每棵35元,利潤較高。 張偉民 攝
高科耕種質量齊漲 惜缺配套前路漫長
香港雖然是國際城市,然而農業發展不但落後,科研投入亦少之又少,大部分的農耕模式,與一二百年前幾乎沒有分別。針對日漸式微的農業,港府最近提出發展現代化農業,即應用先進科技進行商業生產,以扭轉劣勢。本報記者走訪高科技水耕農場,發現科技確可大大提升農作物的產量及質素,利潤亦較傳統農耕豐厚。然而,科技並非醫治本港農業的萬能藥,若果無配套設施和銷售渠道,高增值農業同樣會處處碰壁。有學者更點出,香港沒有科研機構願意進行本地農業研究,發展現代農業未必路路暢通。 ■記者 曾敏儀
大約半年前,記者留意到一家名為「Farm Direct」的蔬菜店廣布於多個港鐵站,首次經過店舖時,心中訝異:「賣菜賣得咁摩登?」店內似鮮花般開得燦爛的沙律生菜,綠油油的,外形整齊粒粒一樣,叫人不禁駐足觀賞。一問之下,才知這些叫水耕菜,不靠泥土,以營養水來種植。
24小時營養水 源源均勻「餵飽」
事實上,港府提出發展高增值農業,水耕種植就是其中一個目標項目。那麼高科技農耕能否增加本地農業的競爭力呢?也許從Farm Direct的經營之道可找到一些啟示。Farm Direct的農場位於粉嶺鶴藪道,附近聚集了不少有機農場,經營水耕菜農場可謂別具一格。記者首次參觀無土農場,見到一排掛種在管道上的蔬菜,感覺置身未來世紀,不禁驚嘆:「好高科技啊﹗」
Farm Direct負責人吳八駿卻笑着說:「水耕菜不是什麼高科技,小學生種蠶豆都是水耕;但管理水耕菜農場的系統,才應用了科技。」水耕種植以營養水取代了泥土滋養蔬菜,加入了氮、磷、鉀的流水,由電泵24小時泵出流動,以離子化狀態,將農產品所需要的礦物鹽,均勻地分配給每一棵蔬菜,其間流水還經過含紫外線、活性碳及沙礫的過濾缸,系統十分精密。
荷蘭特配種子 港企拒食「細米」
至於苗房裡的種子來頭亦不簡單,吳八駿指着幼苗解釋,這些種子都經過種子公司配種,調配出最適合香港生長的品種。「比方說羅馬生菜,一般在超市買到的都是包芯狀的,但香港天氣潮濕,包芯菜容易發霉,所以種子公司便給我們配了開葉狀的生菜。」
要完全掌握農作物的品質,除硬件科技,農業科研同樣重要。不過他透露,香港並無具規模的種子公司,農場採用的都來自荷蘭。問到會否期望香港可自給自足,他則歎道不敢奢望,因本港農業市場規模太小,難以支持科研公司的利潤。
500萬冒險進軍 食安乘勢搶灘
據吳八駿介紹,這個佔地2萬呎的農場投資了500萬元,比起花數萬元就可開墾種菜的傳統土耕,算是大投資、大冒險。農業在香港早成夕陽行業,他敢於大膽投資,是由於數年前內地食品出了很多問題,港人難以購買安全的蔬菜,他相信市場對安全無污染的蔬菜有需求,於是兩年前便開始構思發展水耕菜農場。
不過,即使在本港,許多農地都變成貨櫃場、垃圾儲存倉,農作物很容易吸收重金屬等有害物質。而水耕菜不需要土地,打正無泥土污染的旗號,並成功搶佔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