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張小紅用粗獷的麻布配合秀美的絲線,在方寸之間展示古樸典雅之風。 王逍 攝
「活化石」描鸞刺鳳 四大名繡外另闢蹊徑
素有中國夏布之鄉稱號的江西省新余市,一直流傳着一句婦孺皆知的諺語:「麻布上繡花,底子太差。」所以,苧麻織就的夏布便以蚊帳、汗衫的形式參與到當地居民的生活中。夏繡也作為一種民間女紅,在21世紀之前從未列入中國刺繡的正史。然而,當夏繡掌門人張小紅顛覆性地將其從民間家繡引入工藝刺繡的行列,開創了繼「蘇粵湘蜀」四大名繡之外的又一新繡種後,夏繡一躍成為刺繡界、收藏界的新寵兒。■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逍、實習記者 牛琰 江西報道
「粗獷的麻布配合秀美的絲線,在有限的空間裡最大限度地表現出最豐富的視覺震撼效果。」夏布刺繡憑藉古樸典雅和別樹一幟的風格,成為了受人追捧的藝術品。而被譽為「中國草」的苧麻,也依靠自身獨特的基底成為刺繡材質裡的「中國寶」。
巧女麻布繡花獲專利
苧麻是中國特產,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90%,是公認的「天然纖維之王」,國際上稱之為「中國草」,江西省是四大主要產區之一。據學者考證,民間夏布刺繡最初產生於江西宜春、萬載、分宜等地,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2014年11月4日,夏布刺繡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公佈名單中,此後引起了刺繡界的關注,夏布刺繡伴隨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號逐漸走出江西,獨特的創作風格讓越來越多的人熟識。
「走到今天,除了生存,更多的是一種責任。把地域風格的東西推向世界,是一種職責所在。」夏繡的開拓者張小紅,身穿桃紅色對襟棉襖,黑色休閒褲,舉手投足間充滿了溫婉典雅。
張小紅出生在「剪紙之鄉」江西省瑞昌市,小時候父母工作繁忙,她更多的時間是跟着外公外婆。而外公外婆的家鄉有很多人從事剪紙、繡花,這讓年幼的她對女紅耳濡目染,因此培養了這項特殊的愛好。「我現在都記得,小時候有一個姑婆,她喜歡穿戴整齊地在太陽下剪紙、繡花,優雅美麗。我特別喜歡跟她在一起,略大一點之後便跟着她學習女紅。」童年的經歷讓張小紅與女紅結緣,在十八九歲的時候,她更是喜歡幫同事們做些縝密的針線活計,工廠裡的同事們為她起了一個外號:巧女。
「民間夏布刺繡相對比較簡單,一般民間婦女的夏繡很多為民間裝飾,以喜慶婚嫁、生兒育女、祈福增壽做圖案。」2002年下崗之後,張小紅便重拾兒時的愛好,前往蘇州用半年時間學會了所有繡種,回家鄉時看到了夏布,當即決定嘗試結合江西本地特色,以夏布為材料進行藝術刺繡。
由於夏布自身面料很粗硬,繡花針穿過去之後需要費力地掛線、拉絲,「一幅繡品下來,整個手都成了馬蜂窩,但是作品做出來的效果很好。」經過反覆試驗,最終張小紅在保留夏布本色基底的同時,改良出適合藝術刺繡的夏布材質。夏布繡的工藝及作品新穎獨特,獲得了46項國家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獲准註冊「夏繡」等5個商標;有12幅作品分別被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中國刺繡藝術館等國家級博物館。
風格獨樹一幟受熱捧
張小紅介紹,四大名繡都用同一種面料,所以區別它們的方法在於題材跟色彩風格。而夏布繡運用的面料在刺繡界是一個相當大的突破,堪稱是刺繡界的首創,「苧麻本身有肌理紋路,夏布繡融合它自然的肌理及水墨丹青的紋路,作品典雅深沉,在藝術審美上達到了以少勝多、以簡勝繁的境界。」
隨着夏布繡的廣為傳之,夏繡作品漸漸受到了國際友人的喜愛,由內地逐漸銷往韓國、日本等國家,「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夏布,認識夏布繡,愛上夏布繡。」談及未來,張小紅信心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