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70歲的吳奶奶自幼就會紡紗織夏布。王逍 攝
「織布換口糧,是這門手藝養活了我們,所以感情很深。」吳奶奶說。10歲那年,出於對紡織的熱愛,她便坐上織機,開始織布生涯,成為了一名織娘。而如今70歲的她,依然把織布當作每日必修課。作為織娘中的老大姐,她的手腳非常麻利,梭子帶着緯線在兩手間飛來飛去,與上下運動的兩幅經紗條交錯織成夏布。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農民早在夏朝的時候就利用麻、葛通過手工紡紗織布做成服飾,因此又稱為「夏布」,距今已有四千多年歷史。這種夏布「成為皇室和達官貴族喜愛的珍品,在唐代時被列為貢品」。在工業化歷程中,夏布由於其獨特的生產工藝和遠離中心城市的地理環境,較多地保持了手工生產的工藝程序,被譽為傳統紡織的「活化石」。而在江西省新余市的昌坊村,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織布機,大多數村民以織布為生。
吳阿姨是土生土長的新余人,世代靠織布為生。據她介紹,小時候,父母親便以紡紗織布養活全家人。「幾乎每天都在織布,隨便一天都能做八九個小時。」吳阿姨說,隨着年齡的增長,現在織布就按照自己的體力來做,「織好一匹再拿去結算,一天可以掙五六十元錢。」
男女織布 分工明確
「織布分為經紗、刷布、上機、織造四道工序,經紗、刷布多為男人所做。」據當地織娘介紹,刷布時將捲縷成紗綻的紗分開,拉直拉長,將一頭掛在經紗架上,另一頭捲成一個大結,用一根木棍(5至6尺長)套挽住,再用大石塊壓在上面,經紗、掛紗的數量由生產何種夏布的扣數而定;然後用漿紗刷,蘸好預先煮好的米粉漿(米粉漿糊用大米和植物油做原料,每匹夏布需用大米1Kg、植物油0.1Kg),均勻地來回刷,待漿紗晾乾後,裝上布機,就可以開始織布了。織布多是女人做,所以在當地,夏布又稱為「娘子布」。據了解,夏布越細密輕軟,質量越好。木製織機可以織造兩種規格的夏布,大的60厘米,小的36厘米。大的疏鬆,用於做蚊帳、門簾等,小的細密則用於做床單、服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