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葉玉如說,「做科學只因熱情」,沒想過放棄。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港首位「女諾獎」得主 熱情求知屢受挫不言棄
國際著名神經生物學家葉玉如,是香港首名獲得被譽為「女性諾貝爾獎」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的得主,她亦曾獲法國頒授「國家榮譽騎士勳章」,是名副其實的「科學女騎士」。1993年從美國回流加入新成立的香港科技大學的她在接受本報訪問時說,「做科學只因熱情」,所以即使要由零開始建立團隊,在科研上屢經失敗,卻沒想過放棄。她特別提到,已故的1986年諾貝爾獎得獎者意大利女科學家Rita Levi-Montalcini到百歲之齡仍活躍科研終日討論科學問題,是自己的模範,希望日後也能退而不休,為科研「終身奉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歷年來在國際期刊發表逾240篇學術論文,文獻被引用超過1.64萬次,擁有23項國際科技發明專利,曾獲得包括「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等無數獎項,身兼科大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葉玉如的大名,在神經生物科學領域幾乎無人不曉。熱情、團隊是她科研路的兩大基礎,前者是其投身科學的原動力,而憑藉與團隊合作一起付出和投入,她得以多方面進行不同神經病症的研究項目,並相互啟發,「就算一時失敗,團隊仍可努力尋找答案。」
回流「初生」科大 由零開始建團
提到科大的團隊,葉玉如尤其珍視,1993年她從美國的生物醫藥公司回流只得「兩歲」的科大,相比當地藥廠以公司形式運作,研究團隊成熟,經費亦不是問題,科大無論是實驗室的設備和研究團隊,或者是經費籌謀,一切都要由零開始,知名成果的背後各人都付出很大的努力。
家庭事業取平衡 「盡量回家食飯」
對於女科學家的身份,葉玉如一直平常心視之;在讀書和工作時期,不論於大學或業界藥廠,她認為女性在能力上與男性沒大分別,亦不會因身為女性而覺得做科研是特別大的挑戰。不過,要分配時間於家庭和科研事業間取平衡,卻是不得不面對的難題,「7時半回校見學生、9時開會;之後到政府機構傾談;再跟研究團隊討論科研。」
每天葉玉如都安排得密密麻麻,未完成的工作還要帶回家繼續做,但她總是記着:「一定要盡量回家食飯。」
葉玉如指自己做科研一直獲家人支持,特別是大學時期已相識的丈夫,「有時做實驗要做好長時間,但他都習慣了」,說時帶着感激的微笑。
社會進步女性投身科研增
憶述學生年代,葉玉如指當時很少人跟她一樣立志做科學家,女性更罕見;但隨着社會的進步,近年已看到明顯轉變,事實上現時在她的實驗室,男女研究生比例已各佔一半。
不過,女生達到教授級別仍然很少,她期望日後數字能增加,「或者女生看到科研對社會有影響力,家人和朋友都支持她們去做;又或者Role Model(模範)增多,會有愈來愈多女性對科研感興趣。」
學「模範」退而不休 熱情薪火傳
談到模範,葉玉如特別提到在2012年離世、終年103歲的Rita Levi-Montalcini對自己影響甚深。她表示,Rita終身貢獻於神經營養因子的相關研究,在年近百歲之時仍活躍於科研,每天跟人討論科學問題,其魄力和對科學的熱情感人至深,葉玉如期望自己也能像Rita般在退休後繼續做研究,將科學熱情薪火相傳:「這對我是動力,一旦與學生傾科研,好開心,可nurture(培育)他們,分享經驗,啟發他們做好的科學家,一步一步去做。」
科研路漫長,且失敗往往多於成功,但放棄從來不在葉玉如的「字典」上出現。她說:「我們一定不可以放棄,如果放棄,以前做的就會白費。」其研究精神影響下一代生力軍,「我經常跟學生講,失敗沒有問題,從失敗中學習,但你要明白,實驗為甚麼會失敗呢?知道後就要改,令下一次更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