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展覽主題海報
活着的意義,便是生命的價值,尤其對於長者而言,活着,乃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捍衛與呵護。飽經歲月滄桑的長者們對「活着」,有着自己的定義、解讀和感受。長者們的活着,需要社會大眾的注視,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老卻的一日;長者們的活着,需要人文的關懷和扶助,因為這是一個社會基本的道德倫理。對長者的尊敬、對長者生活的聚焦,能夠讓這座城市更加具有同情心,也是內在氣質的一種體現。而「活著」的故事,也是以鏡頭來講述的。■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以「活著」為主題的香港基層長者攝影展,正在深水埗汝州街269號舉行。攝影師以十八位長者的生活故事為素材,以生活誌的形式,用鏡頭記錄長者們在當下的瞬間所展現的永恆的滄桑和期盼。活着,不僅僅是一種狀態,同時也是長者心中所期待的能夠不斷被延續的人生故事。這個故事的情節也許平靜、也許跌宕起伏、也許感人至深。無論是哪一種,都是長者們為自己的人生頁碼所留注的一個符號。
活着乃是一種體貼和依靠
展覽在喧鬧的深水埗社區中進行,或許能夠讓參觀者更加感受到長者的生活氣息。今次攝影展覽所選取的十八位長者,他們各自對生活的定義或許有不同。但是活着,乃是共同的期待和願望。曾經飽經戰亂、疾病、貧窮衝擊的一代人,如今步入了生活的老者階段。不同人生階段有着不同的故事,不過情感的主題卻是始終如一。在長者之間,情感的真摯便不再是空洞的海誓山盟,而是細微到了可以忽略的日常景象。往往,也是這一類的情感,最為動人。
有一張參展照片,一位老者正在幫助他的太太,在社區公園中進行肢體鍛煉。據介紹,照片中的男性長者吳先生,與自己的妻子結婚已五十多年。在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中,兩人先後患病。特別妻子得了中風,最後引致半身不遂。而從那之後,吳先生每天都會幫助自己的妻子進行肢體鍛煉,為自己的妻子按摩。照片中的肢體推拿場景,道出了兩個人數十年的感情。不僅如此,為了維持家庭生活,為了活着,吳先生承擔了家中的家務,買菜、煮飯、洗衣服、搞衛生,這些畫面雖然看不到,但是卻能夠透過照片實實在在感受到。老年人的愛情,或許如同一些論理學家所說,變成了無血緣關係之人的親情,不過平淡的愛情往往最堅固、最偉大,經得起考驗,也能夠成為後世的典範。
擔任展覽義工,同時自己也被選入今次展覽的林殿告訴記者,舉辦展覽的目的,便是希望能夠用這些真實的照片,喚起整個社會對基層長者生存狀況的關注,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對長者的扶持和照顧;林殿同時介紹說,展覽進行的同時,發售的書籍所募集的費用,將會全數用於慈善事業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包括睡於天橋之下的人、殘障人士、新移民家庭、貧窮長者等,且相關介紹困難人士的書籍銷售量,已經超過一萬本。
年長之後仍舊揾食
林殿表示,相關不少基層長者的生活確實相當艱辛,部分人老無所依的情形是存在的。如果申請適合於老年人的綜援,則不可迴避的問題是「衰仔紙」。「衰仔紙」,即貧窮長者向政府申請綜援時,長者的子女需要簽署一份文件,申明自己不會贍養自己的父母。林殿說,很多基層的貧窮長者都不會讓自己的子女去簽署這樣的文件。他表示,一些長者自己的子女也需要生活、有的要搵食、供樓,何來額外費用再供養父母。所以,長者雖然年事已高,但仍然要為了活着而去做工。
從林殿口中得知,今次被選取的十八位長者,每一個人的背後都有極為艱辛的故事。林殿自己則每月從政府獲得4000多元的綜援,但是目前卻居住在板間房中,租金就去除了2000多,申請公屋之難,難於上青天。不少長者為了生活而繼續工作,例如到一些屋苑或是大廈擔任保安;有的則成為了掃街的清潔工人。
有一張照片,參觀者能夠看到的是背影。這是一個巡樓的保安李先生。李先生擔任大廈保安已經十年,大廈之中的每個單位的住戶之姓氏、人數,他全部能夠記住。李先生每天清晨五點半開始上班,連續工作十二個小時,其間要進行四次巡樓。這樣的工作強度,對年輕人而言已屬吃力,而李先生已經是一個長者。照片中的李先生雖然只有背影,但我們卻能夠從畫面感覺中發現,他已經是一個長者,步履蹣跚的生活在每一天的時光中,都帶給了他很多不同的意義和艱辛。
在街市買生活日用品,討價還價必不可少。很多人對討價還價、斤斤計較的買賣往往特別頭痛。生活的真實性在於,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具有豪氣風範的大款,斤斤計較的本源,其實是自我生活的拮据和艱辛。青年人如此、中年人如此,經歷了生活滄桑洗禮的老年人更是如此。
計較乃因拮据的生活
若來參觀展覽,你能看到講述這樣一位老阿婆故事的照片。劉阿婆經歷了很多很多的故事,如今在街邊賣貨。詮釋詞中的劉阿婆,顯得極有傲骨,她相信自己的手藝,也不願意輕易向買家減價,在她看來,只是一兩元的事情,根本沒有必要爭來爭去。若記者以參觀者的角度思索,劉阿婆憂慮的,或許是出現一個減價,則個個都會減價,如此一來,自己的生活便會過不下去。
展覽所表現的長者生活,有不同的題材、內容以及拍攝角度。但是一個共同點是:他們都在繼續着自己活着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今次展覽吸引了不少中小學生前來參觀。跨代的人文關懷,往往更能夠讓長者的心中覺得溫暖。林殿說,他很希望下一代人能夠知道和了解長者的生活狀況,希望參觀者看完展覽或是買一本介紹長者生活的書回到家,將所知的一切告訴家中的下一代人。一些參觀展覽的學生也表示,了解長者的生活,能夠提升自身對社會的關注,並培養自己的愛心精神。
攝影記錄的是真實的場景。照片中的長者,有着不同的過去,但是卻有着某種相似的當下。而對他們未來的關注,責任則在於社會。展覽並不是訴苦,而是讓參觀者思考自己與長者之間的關係。據悉,政府代表日前在出席展覽開幕禮時表示,今次攝影展的主題,圍繞基層長者的生活,讓我們思索締造「老有所依,老有所為」社會環境的重要性。展覽仍在繼續,但展覽終有結束的一日。不過,透過展覽,社會對基層長者議題的關注,並不會因為展覽的結束而結束。藝術的手法描繪現實,而現實在藝術和人文的詮釋下能夠不斷完善,這是藝術最大的意義,也是真正的美學所在。老有所依是中國古已有之的聖訓,在新的時代,展覽中的鏡頭則以現代的手法、質樸的人文情懷,將作為中國傳統美德的古語,再一次展示給了市民大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