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楊丹一直堅持努力走科研路,成就今日備受國際矚目的頂尖化學小分子專家。港大圖片
嘆女性投身科學難 聞前輩故事更珍惜機會
鄉村姑娘變身國際頂尖科學家,說來近乎天方夜譚,來自四川山區的楊丹卻排除萬難做到。現為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的她,是一流的化學活性分子研究專家,其關於中草藥雷公藤(俗稱斷腸草)的研究廣受全球注視,是香港首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得主,亦曾獲「世界科學院化學獎」。學術歷程中親人及多位啟蒙老師的支持,助楊丹一步步走上成功的研究方向,而一名女科學家前輩的「夢中之門」奮鬥故事,讓女性走進大學殿堂之門由昔日「夢」的虛幻,變成「夢想」的實現,更深深印在其心坎,鼓勵她一直堅持信念,造就了今日的自己。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科研路孤獨難行,由山區鄉村走進城市名牌大學,再成功走向國際領先的化學研究領域,楊丹對父母及多位啟蒙老師的支持由衷感謝(見另稿)。而一次聚會認識到化學前輩Elga Wasserman的故事,更讓她體會到在女性學者路上珍惜及堅持的重要。
美化學前輩平權經歷不平坦
楊丹在分享奮鬥經歷時,特別提及與Elga的丈夫、已故耶魯大學化學教授Harry Wasserman的聚會。她轉述二人的故事指,Harry跟Elga在1949年於哈佛大學完成化學博士學位,二人學術能力都受到肯定;不過只有Harry能在耶魯大學任教授,同一學歷的Elga卻因為女性身份,只能在學系內以示範人員的身份進行教學,後來晉升亦止步於行政人員。
事實上,在被指研究氣氛佳、社會開放的美國,數十年前女性於學術界卻備受歧視,耶魯大學更直至1969年才開始正式招收女學生,對她們來說,耶魯的大門就像夢一般的虛幻。Elga一直希望爭取提升大學女性的平等權利,在努力多年後,她終於1969年成為耶魯校長特別助理及兩性聯合教育委員會主席,為招收女生入學及相關配套事宜作出重要貢獻。而幾年後Elga以學生身份回到名人輩出的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成為律師,打的第一宗官司正是為女性爭取權利。
教授贈書盼楊丹續追夢
楊丹指,Elga之後寫了一本名為《The Door in the Dream》的書,親述「夢想」實現的經歷,當中提及「女生需要一個不同尋常意義的自我,在以男性為主的環境裡堅持下去」。而她正是在與Harry的聚會上獲贈該書。
「Wasserman帶我去吃飯,我後來才明白,那個地方以前都不招待女生的......看了這書,我就流淚。為什麼?(封面)耶魯大學的門是Wasserman教授親手畫的,他Copy(複製)了,送給我一份,還送書,附有Elga的簽名。當時Wasserman教授跟我說:『我讓你記着,現在你在這做研究,非常不容易,希望你堅持。』」
留港從事科研 決心堅定不移
從Elga及Harry身上學懂的「堅持」,一直鼓勵着楊丹,1993年加入港大的她,曾因為香港缺乏研究基金,沒有信心做出達世界水平的項目,猶豫是否能在港久留或要改到美國繼續科研事業。
她表示,雖然自己最終是因為家庭關係決定留港,但聽到Harry夫婦的故事,也令她做科研的決心更堅定不移。
對自己於科研所獲的肯定,楊丹歸功於前人的努力,及香港環境能為女性提供很多機會,「因為前面有人鋪了很多路。我今天能夠在這裡,能夠在香港,能夠做研究已經很好。」她指儘管女性體力不如男性,但仍可動腦筋為社會貢獻,而且女性不難在香港的大學取得教席,於不同領域做研究展所長,令她格外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