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大物理系教授劉仁保(左)、朱明中(中)、李泉(右)。記者梁祖彝 攝
說起香港的優勢領域,不少人都會想到旅遊、金融......一直數下去,相信也沒有多少人會數到物理。不過,最新的RAE 2014報告卻顯示,香港的物理學和天文學,正是人才多、研究強、表現最出色的領域,國際地位正急速「彈起」。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朱明中和劉仁保接受本報專訪時就表示,有關結果反映了社會對物理學的偏見,他們期望香港可以突破框框,踏上科研創新的路,留住極具潛力的年輕人才之餘,也讓社會變得更多元、更有活力。
約三成「領先」 近半屬「卓越」
香港的物理學及天文學研究有多威水?根據2014年RAE報告,有關領域有近百位學者,在他們提交的研究中,有28%達「世界領先」的四星水平,還有47%達「國際卓越」的三星水平,負責評審的國際學者更盛讚香港6所院校的物理研究均實力非凡,並指出香港物理學者於過去10年在國際間的地位急升。
香港高等院校規模不算大,但「麻雀雖小」,物理學的研究範圍卻「五臟俱全」。劉仁保說,基本上「重要的領域香港都有人在做」。例如他專研的量子物理(quantum physics)涉及最細小的微觀世界,而朱明中則是宇宙學(cosmology)專家,研究領域包括最宏觀的天體和宇宙演變,以及神秘的暗物質(dark matter)。
嘆「從未見過有社會比港更不重視科學」
朱明中進一步指,香港物理學家成功參與多項跨地域的大型合作研究,更是實力的證明,例如港大、中大和科大的團隊參與了物理學「聖地」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研究項目;而在大亞灣,有多名香港學者正進行一個中微子(neutrino)實驗項目,可謂全世界同類研究最合適的地方,「那裡有6個核反應堆,而且後面有高山,可以阻隔干擾,在山裡設立實驗室。」
不過,是次RAE結果雖然讓香港的物理研究吐氣揚眉,朱明中坦言,社會始終沒有因此更重視科學,「我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個社會,比香港更不重視科學。」他表示,香港年輕研究人才很優秀,但在研究環境不理想下,「大家都不知道他們的出路是甚麼」,他透露,自己有研究生已計劃轉去荷蘭和日本發展,擔心長此下去香港科研人才會有斷層,「香港不應只剩下地產、金融等領域,要相信我們其實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得很好。」
指人才資金要「出得去也回得來」
劉仁保則認為,一個地方要可持續發展,人才和資金須「能走出去,也回得來」,「每一個在香港長大的年輕人,尤其是博士生,都是花了不少資源的,他們能夠出去發展固然是好事,社會也應該要讓他們在這裡得到工作機會。」
對於鄰近的深圳成功吸引很多科技企業,劉仁保反問︰「為甚麼不是香港呢?香港的法律、信用、科技、產品質量等,其實都比不少地方要好,所以應該要想想如何讓香港做出『影響力』。」
他強調,科學研究不能只着眼於盈利,也不能單純考慮其經濟價值,其對促進社會進步同樣影響深遠,「發展研究對推進人類知識是一大貢獻,例如你要做教育產業,如果有得過諾貝爾獎的學者,對學生而言便更有吸引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