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3月26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立會決查李卓人梁國雄「黑金」


放大圖片

■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主席葉國謙昨日宣布,委員會決定調查李卓人、梁國雄的利益申報問題。 梁祖彝 攝

監察委員會擬傳召「金主」黎智英等多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香港反對派4名立法會議員早前被揭發涉嫌長期收受前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巨額捐款,並沒有按照議員守則的規定,向立法會申報。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昨日初步決定,向事件其中兩名「主角」,包括工黨主席李卓人及社民連主席「長毛」梁國雄展開調查。據悉,委員會有意傳召黎智英、黎智英助手Mark Simon、工黨秘書長郭永健、工黨立法會議員何秀蘭等作供。

去年年中,包括香港文匯報在內的多份報章,揭發李卓人、「長毛」、涂謹申及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毛孟靜等,長期收取黎智英的政治獻金。李卓人及長毛更將有關獻金存入自己的個人戶口,事件被廣泛報道後,引起公眾嘩然。

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主席葉國謙昨日表示,委員會已決定就李卓人和長毛涉及利益申報的問題進行調查。涂謹申的個案則由於委員會內部有分歧,委員會將連同早前已決定不再調查的公民黨梁家傑和毛孟靜的個案,希望今年暑假前可以向立法會大會提交報告匯報。

被問及針對涂謹申的投訴是否不成立,葉國謙只重申涂謹申、毛孟靜及梁家傑的投訴討論已結束,是否再跟進要由立法會大會決定。

葉國謙續說,委員會暫時未決定調查範圍,但調查必須要在今屆立法會完結前完成。被問到會否傳召壹傳媒集團前主席黎智英,他則表示,倘委員會有需要,可以傳召或邀請非議員的人士出席會議。

款項曾存私人戶口 兩人動作「核突」

據悉,立法會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接獲有關「政治獻金」的投訴後,隨即展開內部審查工作。不過,委員會內有半數來自反對派陣營,包括劉慧卿、范國威及郭榮鏗,一直運用本身的權力,不斷「放生」該4名涉事議員,縱容他們採取不合作態度。就算委員會要求提供相關資料文件,涉嫌議員都以「擠牙膏」方式提交,令調查工作一直有困難。

因此,委員會於今年1月初就因為「資料不足」,無奈「放生」了毛孟靜。事實上,毛的個案有很多疑點,倘有足夠資料,理應作更深入的調查。

不過,李卓人及「長毛」就無法「甩身」,主要基於其表面證供相當清楚,兩人無法抵賴。據知情人士透露:「委員認為李卓人與長毛公然把款項直接存入自己的戶口。雖然他們聲稱代為保管,但一管就管上大半年以上,被踢爆後才匆匆轉回政黨內,動作相當『核突』。」

他續說,「其他被投訴人做法就較為『聰明』,當收到有關款項後,就立即轉到其他戶口,或經第三者身份捐贈,令調查無法跟下去。」據知,劉慧卿對李卓人及長毛兩個投訴也較有意見,轉悀銕顳i開調查。

同時,委員會有意傳召黎智英、Mark Simon、郭永健、何秀蘭等協助調查。倘有需要,委員會不排除將傳召人士的名單擴大,如長毛曾聲稱有關款項作為其打官司用途,委員會可能會傳召有關律師樓的負責人等。

一「死撐」清白 一稱「不在乎查」

被調查的李卓人聲稱,歡迎委員會展開調查,稱委員會只是想取得更多資料,他還繼續為自己開脫,指自己只是代工黨收取捐款,又多次聲稱「代黨收捐款,並無涉及個人利益,所以毋須作申報」。他又稱,自己早前已去信委員會解釋事件,如再獲邀請作證亦無問題,因為相信委員會會「還他一個清白」云。

另一名受查的「長毛」就聲言,對繼續被調查「不在乎」,更轉移視線地質疑,立法會拒絕調查特首梁振英「涉嫌收受利益」事件,是「同人不同命」云。

相關新聞
立會決查李卓人梁國雄「黑金」 (圖)
特稿:反對派保駕「放生」 涂謹申 「清白」難證
話你知:違規收受利益 可罰議員停職 (圖)
新聞鏈接:肥佬黎4000萬豪捐反對派 (圖)
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委員名單(2014/2015年度)
港大確認戴耀廷違規收「黑金」 (圖)
特稿:與戴耀廷「蛇鼠一窩」 陳文敏倘升職「無天理」 (圖)
話你知:廉署指引:大學勿收匿名捐款 (圖)
特首:政府準備好應對「再佔」 (圖)
建制派:梁「選票踢走反對派論」合理 (圖)
譚志源勸拉布議員回頭是岸 (圖)
黎棟國嚴責「佔」「鳩」「反水客」亂港 (圖)
「佔」憒甈F署公帑逾800萬
理應並重:港校教電腦寫詩 領先業界5年 (圖)
特色研究:城大:港廈「細高密」 利研通風建材 (圖)
幫人育才:研究「平均失焦」 發展應「中間落墨」 (圖)
統計「有用」:浸大數學猛人多 嘆社會唔明當無用 (圖)
闖火海救老媽 焚宅母子同亡 (圖)
事親至孝大好人 街坊:我死好過佢死 (圖)
新款頭盔燒熔 消防:無損結構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