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對話是重要的形象描寫手段。縱使用類似的文字表達,但透過不同的語氣和文字安排,就能使角色形象更鮮明。
形象的建立
有時,在敘述人與人的互動時,適當利用語言描寫能夠更具體、貼切地反映人物形象,也會使行文比較精練。試比較以下兩段敘述︰
早晨的陽光照射在他的臉上,他半夢半醒的翻了個身,重又合上雙眼。突然父親的聲音傳來,喝罵着還在睡床上的允行,他還沒清醒,在矇矓間咕噥了幾句。父親的聲音再一次傳來,比第一次來得更大聲,更具壓迫感。允行驚醒,坐起在床上,看了看時鐘,才埋怨了兩句。隨着父親的罵聲而來的就是一個巴掌,允行一手摸着熱呼呼的臉,心不甘情不願地離開被窩。
早晨的陽光照射在他的臉上,他半夢半醒之間翻了個身,重又合上雙眼。突然,「允行,起來﹗」一,是父親的聲音,他還沒清醒,在矇矓間咕噥了幾句︰「怎麼了啦......不是假期麼?」「起來﹗」二命令再度傳來,更短促,更大聲。允行驚醒,坐起在床上,看了看時鐘,「星期天大清早的吵死了。」父親進了房間︰「不孝﹗」三話音未落,巴掌就呼過來了。「清明掃墓,長輩親戚都在等,你在這貪甚麼睡?」
性格與語氣
比較兩段敘述,第二段中的對話提供了交代背景的便利方式,若不用對話而要將當中的背景資料放到第一段之中,就非得以第三身作敘述,會使文章變得冗贅。除此以外,第二段中,一至三的說話為父親塑造了「嚴厲」的形象,若把這些對話置換成以下這些(當然,需要配合文章其他部分的微調),父親的形象就會大不同了:
「允行,怎麼還不起床?」
「允行,是很累嗎?還是病了?」
「怎麼那麼大還在賴床呀?好了,起床了吧,親戚們都在等了。」
語言描寫的使用亦有其靈活之處。若將對話置換,再把呼巴掌的小節刪去,嚴厲的父親就頓時變得又親切又溫柔了。
氣氛的營造
有時,語言描寫也可用於氣氛的營造,如魯迅名篇《孔乙己》中便有以下一段︰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麼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麼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着打。」孔乙己便漲紅了臉,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此段以茶客的挖苦所營造的快活空氣與孔乙己的難堪作對比。相類的手法可以如何運用於我們的寫作之中呢?作弊的同學被老師罵完之後走回座位,同學間的竊竊私語,或是新人在婚宴上被親朋好友們起哄打鬧的場景,都很適合使用類近的手法,同學們,不妨自己動筆試試吧﹗、■莊志恆 中學中文及文學科教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