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要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梁振英再譴責違法逐客


放大圖片

■工聯會議員黃國健大動作提問,梁振英凝神傾聽。 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斥損香港形象礙基層生計 籲輿論嚇退滋事者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自明)香港激進反對派近期在多個地區組織針對內地遊客的所謂「反水貨客」行動,藉機挑撥香港與內地矛盾。特首梁振英昨日在立法會答問會嚴正譴責有關行為。他表示,過去幾個星期有人衝擊商舖、騷擾遊客,行為不但違法,更嚴重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影響香港零售、運輸、飲食等從業員的生計,特區政府絕對不能夠接受。警方會繼續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地嚴正執法,並希望香港有更多正面的輿論,讓蠢蠢欲動的滋事分子「知所進退」。

梁振英在昨日立法會特首答問會的開場發言中,主動提到「水貨客」的問題。他指出,特區政府完全理解由於旅客人數增加,對香港市民生活造成影響,但「我們絕對不能夠接受過去幾個星期有人衝擊商舖,騷擾遊客和市民,這些行為不但違法,更嚴重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我譴責這些行為,警方會繼續嚴正執法」。

葛珮帆倡修補兩地關係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昨日在特首答問會上點名批評,香港的聲譽、治安已被一小部分「反水貨」暴民、如「新同盟」議員范國威般的仇恨內地的言行所破壞,「很多內地朋友都跟我說,他們對『反水貨人士』粗暴辱罵內地遊客極之反感。他們覺得既然香港人不歡迎內地人,他們索性連通行證都撕爛,說以後都不來香港。他們還提醒我,這一陣子返內地的話,千萬不要提自己是香港人。」

她指出,目前香港有20多萬打工仔靠旅遊業「搵食」,間接從事與旅遊業相關行業接近70萬人,擔心「反水貨」暴民行為影響他們生計,希望特首採取措施重建香港安全、文明、有禮、好客之都的形象,及修補香港和內地的關係。

梁振英在回應時指出,旅遊業佔香港GDP4.7%,直接、間接受惠者包括香港的法律、會計、工程、建築、測量、醫療等行業和基層工人,人數極多,「我們不能夠因為出現水貨問題,或者有些地區出現一些過分擠迫的問題,我們就去做出一些破壞香港作為一個旅遊之都、愛客之都、好客之都的形象,破壞了之後是十分難重建起來。」

他譴責過去幾個星期有人衝擊商舖,騷擾遊客和市民,行為不但違法,更嚴重損害香港的國際形象,特區政府絕對不能接受。而無論是言論衝擊抑或肢體碰撞,都影響到香港和內地的關係。

特首:兩地關係唇齒相依

梁振英強調:「香港和內地不是同屬一個國家那麼簡單,而是各方面關係十分密切。我們有唇齒相依的關係。無論社會民生或者經濟各個領域,香港和內地關係的密切程度,是沒有任何另一個地方可以相提並論。因此我們一定要十分重視如何去維繫好這個關係,不要做一些行動或者說一些說話、寫一些文章去影響這個關係。」

他坦言,不少內地居民對香港部分人的意見十分大,這種負面意見再發展下去,確實非香港之福,故警方在處理違法行為時,都會不偏不倚、公正不阿地執法,包括衝擊「水貨客」的行為,同時也要做好輿論工作,「讓內地和其他地方旅客知道,香港仍然是一個旅遊之都,是一個好客之都,希望大家能夠發揮輿論的力量。」

「為何屯門、元朗發生衝擊之後,接下來的周末基本上已經偃旗息鼓了?」他解釋,搞事分子看到輿論反彈就知所進退,「包括有些本來反對內地旅客來港人士,都召開記者招待會劃清界線。我希望能夠多些正面輿論,有這麼一個輿論氛圍,讓各地旅客知道香港仍然歡迎他們,同時讓蠢蠢欲動的滋事分子知所進退。」

他又特別提到,在今年農曆年假期,內地旅客來港人數相較去年減少,但赴澳人數相較增加,說明香港社會要深思和反思,「如果這是趨勢的起點,我確實為香港旅遊和其他相關行業擔心的。我趁機呼籲一下,過去用種種過激言辭及行動去衝擊內地旅客的香港人,希望他們以大局為重,不要做一些行動或者說一些說話、寫一些文章去影響這個關係。」

相關新聞
特首促議員:勿剝奪500萬人投票權 (圖)
梁振英再譴責違法逐客 (圖)
「一國兩制」法律化 為港繁榮穩定奠基 (圖)
特首促議員勿拉布礙民生 (圖)
添美「毒瘤」急須清除 (圖)
龍永圖:法律作底線 構建政商新生態 (圖)
韓國土耳其申請加入亞投行
新居屋白表「143中1」 單身渺茫 (圖)
亞視「氣數已盡」論爆羅生門 (圖)
醫局加聘400醫生2310護理 (圖)
鍾樹根:「戴金」非無心之失 港大須了解跟進 (圖)
「航天少帥」馬興瑞接掌深圳 (圖)
中方向美提供追逃「優先名單」 (圖)
專家:達賴無權終結轉世制度 (圖)
內地下月啟「天網」 跨國追逃追贓 (圖)
9月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 邀外軍派員參加閱兵式 (圖)
海灣十國空襲救也門 (圖)
「德國之翼」副機師疑蓄意墜機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