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林群聲指,本港地理環境獨特,海洋覆蓋面廣闊。 曾慶威 攝
地理環境多樣性佳 RAE讚研究水平高涵蓋廣
除了5個「最強實力」的香港優勢科研領域,「研究評審工作(RAE)2014」的國際專家小組亦深入剖析多個覆蓋面較少、但深具潛力的學科範疇,本地學者有關表現相當突出。其中的海洋生物學,雖未有以獨立學科作檢視,但RAE生物學評審小組特別讚揚此範疇「多項研究成績斐然」、「水平之高涵蓋之廣令人印象深刻」。統籌6間大學相關學者的香港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群聲指,本港海洋生物學研究既深且廣,涉及有毒化學品污染、環境缺氧、生物毒素、污染監測等環境和生態問題,有助科學家全面剖析不同因素對於海洋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海洋佔地球七成面積,與全球氣候、生態和資源息息相關,對環境污染和食物安全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三面環海的香港,西面靠近珠江河口和鹹淡水交界水域、東面受海洋性氣候所影響、南面被數十個外海島嶼包圍,造就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林群聲指,本港地理環境獨特,海洋覆蓋面廣闊,進行海洋生物學的相關研究,可放諸四海,意義重大。
「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城大統籌,與浸大、中大、理大、科大和港大參與共同建立,囊括30多名海洋及生物學專家。林群聲介紹指,各人從海洋生態系統、風險評估,以至分子生物學、毒理學的污染控制都有不同的研究領域,涉獵範疇既深亦廣。
赴島國研海洋毒素 發現甲藻奧秘
海洋生物學理論是主導學者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對學界影響深遠。實驗室團隊早年赴南太平洋島國基里巴斯,參與熱帶珊瑚魚的毒素研究,便成功建立了新學說,「文獻記載有毒的甲藻一般附生於海藻葉上,但我們發現甲藻可在已死珊瑚的表面找到。」
林群聲續說,由於全球氣候變化、海洋酸化及環境污染,對珊瑚礁的影響更甚,進一步推動團隊研究海洋毒素與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影響。新學說更吸引了國際間不少海洋及生物學家跟進。
應用技術可助港淨化海港
除了理論層面的啟示,林群聲指在環境化學方面,開發一系列先進的環境污染監測技術也是應用研究的重大方向。他解釋,研究採用分子學技術、生物化學技術和傳感技術等,檢測和量化海洋污染物、有毒化學材料和生物毒素,同時有助了解海洋污染情況。
他又指,實驗室建立的青?魚庫也是進行毒理研究的「寶庫」,因魚庫龐大,可為內地和日本的科學家提供大量的研究基礎原料。
林群聲又指,團隊的研究數據,亦為香港海洋發展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他舉例指,科研人員在污水處理上可提出客觀數據,協助政府的「淨化海港計劃」對症下藥,改善海港污染的問題。
雖然本地學者於海洋生物學理論及環境監測研究已有扎實基礎,但林群聲認為,香港在發展新的海洋探測技術,及進行深海探究的配套科技上仍有不足所以可多借鏡外地更先進深海探測科技,以擴闊海洋生物學的研究領域,揭示更多深海生物的相關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