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邱達民表示,香港通訊及網絡學者於理論及部分應用層面都達到世界級水準。 鄭伊莎 攝
通訊及網絡研究,過去20多年來在全球蓬勃發展,RAE 2014的專家評審,點名讚揚港大、科大和中大3所港校,於有關領域均可躋身世界最佳首25位,當中至少一所更可望名列十大。對此中大信息工程學系主任邱達民笑言,多年來香港有關方面的多項研究近年來享譽國際,形容有關評語是意料中事。他認為要延續這優勢,科研人員應加強與業界及國際間的聯繫,令研究成果獲更廣泛應用。
邱達民舉例指,中大在上世紀90年代末提出「網絡編碼」(Network Coding)概念,容許在傳輸時將數據「斬件」合併和處理,使網絡通訊更快速、可靠、穩定及安全。新理論改寫了網絡訊息傳輸的傳統研究方向,吸引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學者跟進,但未來仍需繼續解開提升系統的運作機理。
聚焦通訊安全堵漏保私隱
他表示,通訊科技應用產品大行其道,如何防禦網絡攻擊如私隱外洩、惡意程式碼等亦是該學系的研究焦點,例如有教授發現手機語音輸入法的漏洞,設計出可模仿語音的程式,另有教授發現社交平台和雲端認證系統可被黑客改寫編碼,能夠悄悄竊取用戶資料等,而要如何修補這些漏洞,便是研究人員的跟進任務。
邱達民表示,上述研究項目反映香港通訊及網絡學者於理論及部分應用層面都達到世界級水準,「但香港的工業細,我們與工業界的聯繫較少,這與歐美相差很大。」因此,他認為本地學界除要加強業界聯繫,也要擴闊與內地大型企業合作,帶來更深遠的貢獻。
應多出席國際會議取經
RAE評審報告也有提出建議,指香港學者應多出席國際會議參考其研究標準,邱達民對此深感認同,認為可助科研人員提高質素,「如美國學者的critical mass(關鍵數量)多,我們要多交流、汲取他們好的經驗,同時讓國際知道我們做了甚麼。」他舉例說,兩年前中大舉行了國際頂尖的數據通訊特別興趣小組會議(ACM SIGCOMM),對論文質素和數量要求極高,論文成功參與率僅約一成,「這些會議的門檻比起某些國際期刊更高,是提升實力的好方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