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貴頌
說中國是一個口號大國,恐怕沒有多少人提出異議。馬路邊、山坡上、汽車外殼、電線杆,時不時地就有口號不請自到,跳到人的眼前。於是想到兩個問題:一是口號是幹什麼用的?二是口號是由誰製作出來的?
前一個問題我查了一下手頭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上面的解釋為:「用來宣傳、鼓動可供呼喊或表明綜合性內容的簡短句子。」(《詞典》第755頁)那麼,口號該由誰來制定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由於要達到各種各樣的目的,就要施展各種各樣的手段,煞費苦心進行設計--沒錯,是設計。有時口號的確是需要精心設計,這個「計」甚至就是一種「計策」,令人撲朔迷離,真假難辨。
秦二世時,陳勝、吳廣商量帶領戍卒造反,陳勝便讓吳廣半夜裡潛到駐地的古廟內,點燃一把篝火,模仿狐狸的嗓音尖叫:「大楚興,陳勝王!」這一招一下子將戍卒們給唬住了,紛紛跟着陳勝「揭竿而起」,鬧起農民革命來。陳勝、吳廣玩的口號,是借助神靈來達到目的。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先憂後樂」精神,成為歷代官吏學習的榜樣。然而讀了柏楊先生的《中國人史綱》,卻發現,范仲淹也有利用口號來抬高自己、謊報軍情的毛病。在北宋西北邊塞吃緊的關鍵時刻,皇帝命令范仲淹前去指揮破敵。范甫一到任,屁股還沒坐熱,西夏帝國便驚慌失措,警告他們的軍隊:「小范老子(范仲淹)胸中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范雍)可欺!」過了幾個月,又有人宣稱,邊區人民到處在喊口號:「軍中有一韓(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當然是范仲淹),西賊聞之驚破膽!」可是,口號畢竟不能當飯吃,更不能化作退敵神器,無論是大韓與小范,基本是每戰必敗。最後,北宋只好與西夏謀求和解。范仲淹在這裡搞的虛假輿論宣傳,是借敵人之口,來自吹自擂。(《中國人史綱》第471-473頁)。
口號最多的,則是假冒人民群眾之口來借花獻佛。愚蠢的統治者往往只會「防民之口,甚於防川」,而聰明的統治者則會搞「為民者,宣之使言」,疏通言路,讓人說話。至於說什麼話,怎麼說,則有人為你策劃、規範好了。明朝末期,李自成起義造反,喊的口號是「盼闖王,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柳士同先生對此口號嗤之以鼻,「老百姓不納糧,你闖王吃什麼?你手下的官兵統統喝西北風去?」(《2014年中國雜文精選》第98頁)問得真好。我估計,這句口號,八成是李手下的「筆桿子」琢磨出來的。然後找一些平民百姓來搞軍民大聯歡,又是扭秧歌,又是唱雙簧,借民情民意來為李闖王臉上貼金。
漢語有一個特點或者乾脆說是缺點,就是動詞沒有時態變化,這樣一來,就給那些口號製作者提供了便利條件。他們隨便提出一個口號,如果不細究,不追問,是很難判斷是居於何種狀態。比如「為人民服務」吧,是將要為人民服務(「will/should + do」),還是正在為人民服務(「be + doing」),或者是已經為人民服過務了(「have + done」)?搞不清楚,全憑當事人自說自話。說是「闖王來了不納糧」,然而百萬之眾的部隊,僅僅靠「打土豪」顯然不能應付。百姓該納的糧納了,起義軍卻賺了個好名聲。這就是口號的功能,口號的力量。
馬克思說:「一打綱領不如一個實際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就告誡我們,不要只喊漂亮口號,不做實際工作。
末了還得聲明一下,此文當然不是要對口號全盤否定。催人奮進的口號,名實相符的口號,是語言的高度濃縮,是內容的精確提煉,非但不會令人生厭起疑,而且大受欣賞歡迎。倒髒水時,不能連孩子也一起潑了。有的時候,愚民與育民,也許就是一步之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