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現代亞洲藝術部門的吳冠中專題-「生命的風景」展廳。
4月4日晚間,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人潮匯集,4月亞洲春拍季,亞洲現當代藝術專場照例由香港蘇富比點燃。不足三小時的角逐時間裡,蘇富比交出今春第一個數字,6.04億的總成交額與去年秋拍夜場之6.15億相較,基本持平。反觀上拍件數,卻是多了11件。夜場共69件拍品中,最終成交57件,成交率為83%。其實在如此市場氛圍中,這個成績已不可謂不好,回顧2014年,經過持續市場調整,整體的亞洲現當代市場,已經漸漸去蕪存菁,今春夜場領略到的,則更多是藝術市場在跌宕中的乾坤挪移和又一輪排兵佈陣。■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圖:部分又拍賣行提供
香港春拍季,每每都會邂逅復活節和清明節假期,由於許多華人藏家清明祭祖無法親臨拍賣會,所以是場夜拍中,電話買家競投氣氛比場中買家拚搶更為熱烈。
4日晚6時半,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蘇富比的夜間拍場中,拍賣官郭進耀上台繼續執槌。如果拍賣現場是電影,拍賣師則是導演,如今台下是內地、港台、日韓以及東南亞買家齊聚,台上郭氏的兩文三語加之熱情風趣又具挑逗性的招牌槌風,令場中坐客如入自家檔,雖然是2015拍市春寒料峭,但溫度,至少在此場卻是升了幾許。
亞洲現代藝術,吳冠中的風景
開場如以往,是二十世紀華人藝術的華爾茲。此板塊藏家們槌心優雅,對於作品精準的判斷開場便可見到。放在第二件的是潘玉良50年代作品《夢寐》,此作為畫家成熟時期彩墨作品,經過多輪承價最終以1,150萬港元槌價由電話端客戶標得,大幅超越拍前800萬港元的估價。位於其後的3號拍品,是今春蘇富比場中唯一一件常玉作品,《魚》是常玉1960年油畫作品,尺幅很小,僅為23×35.5cm,根據拍前部門專家的介紹,此為常玉逝世前贈予旅美鋼琴家好友張易安之作,台北歷史博物館典藏的常玉作品之中,有一幅《游魚》與這件《魚》尺幅相同,風格亦極為接近。據說此幀畫作數十年來極少公開,畫面中佔據大部分的是碧綠的湖水,水下蕩漾幾尾造型極簡的金魚,與2013年出現在蘇富比40周年慶典夜場上的常玉《八尾金魚》相較,這幾條被抽象刻畫了的巡遊之魚更像是畫家自由孤傲靈魂的低聲自語。520萬落槌,今春常玉的魚很貴。
繼潘玉良、常玉之後,緊跟着便是旅法先驅藝術家吳冠中的一段拍場獨白,從4號到9號拍品所組成的「生命的風景」專題,在25分鐘的時間裡,製造出整場的最高溫度!聚光燈下,六幀風景油畫,完整繪製出了吳老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創作生涯。放置首件位置的《李村樹(二)》,是畫家1972年作品,拍前最高估價為300萬,當晚由220萬起拍,經現場15輪承價,最終以620萬港幣落槌,不計佣金已是估價兩倍。這次的專題中不見大件畫作,尤其此幀「李村樹」,尺幅僅有34×26cm,但傳遞出的強勁力度正是藝術家將生命融入創作的激情和深厚功力的最好印證。
同組第三件畫作《紅梅》,作為專題估價最高拍件,當晚由蘇富比亞洲區主席黃林韻詩代表場外客戶,以5,800萬的槌價標得,同時成為夜場整場中成交價最高的拍件。1973年作品《荷花》作為專題最尾拍件,槌出2,900萬港元成績,此幀畫作曾在2013年蘇富比40周年慶典見拍,當時作為日場拍賣圖錄封面,由一位美國藏家購得,去年這位藏家去世,後人為清理遺產再次委託上拍,拍前部門專家透露「很多當年沒有標到的藏家,這次都摩拳擦掌志在必得」,果然,雖然估價沒變,可一年之間,這池荷花貴了700萬。
吳老六件作品,含佣金槌出總共1億5千萬港元,一下佔去整場夜拍總成交額的四分之一。金錢和藝術之間的辯駁已是老梗,但在今春冷靜謹慎的市場情緒中,價格卻又是最好的掌聲。佔據夜場第二位高價的是趙無極1961年畫作《07.04.61》,此件尺幅達195×114cm的趙老上世紀60年代精品,是少見市場之作,《07.04.61》在完成後首次發表於趙無極1964年在劍橋海登畫廊舉辦的個展,之後參與畫家1981年在日本舉行的「趙無極,油畫水墨1950-1981」的巡迴回顧展,是藝術家30年代表作之一。當晚此作由2,000萬起拍,經數輪場內外買家爭搶最終以4,800萬槌價由電話方競得,作為拍前低估價為3,000萬的拍品,這個級別每口叫價都是百萬,現場激烈競逐,足見趙無極在今春的身價地位。
同場另外兩件趙無極50年代末抽象作品《02.04.59》與1955年「甲骨文」畫作《夜-子夜》,分別以3,324萬以及1,808萬港元的成交價坐居夜場前十高價席中。
記者手記
拍前預展場中,亞洲現代藝術部門主管張嘉珍為吳冠中專題做特別展覽設計。打破常規的平面展牆並置畫作,改為六面牆的八角柱體,每面牆上只懸置一件作品,觀者站在一牆之前,便是走進一場吳老的風景。同時掛於展牆上的無線headphone,可聽到特邀音樂家吳彤為六件畫作特製四曲音樂,聽覺引領視覺,歌如風景,風景又是畫者心境。在此場現代亞洲藝術部門應該用「策展人」的稱謂命名,動人之處不是玩跨界,而是為亞洲拍場建設出的新風氣,以及生意之外藝術推廣的純真心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