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李笠收藏林風眠《小薇》,是迄今為止看到的林風眠極少有確切記錄的人物畫。
通過對活躍在拍賣場中的藏家「收藏清單」進行梳理,不僅可以一窺他們個人的收藏品味, 亦能從他們的競拍興趣和方向中,嘗試看到這一門類的下一個市場熱點。同時這些大藏家的個體購買經驗和經歷,是一個個鮮活的個案,幫助後進市場的「年輕」藏家指引路向。「帽哥」李笠,一個在朋友圈強勢刷屏的超級買家,現分享他8年來的收藏心得。■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
除了磅礴的收藏,李笠讓拍賣圈裡的人敬佩的還是來自於他的自創品牌--「帽哥陪您看預展」,在這個微信平台上,以行家看預展的方式,第一時間將預展觀感分享到互聯網的平台上,每一篇「帽哥陪您看預展」的點擊量都超過萬次。
「這件潘天壽《荷塘翠鳥》從其本身以及性價比來看,再加上真實流傳有序的故事,用任何語言來形容均屬多餘」,這段話出自於帽哥陪你看嘉德預展的點評之中,這件收錄於即將出版的《潘天壽全集》中的作品,估價僅為380至580萬元,但是最終被李笠收入囊中的價格卻高達1,656萬元。而從現場的競拍情況來看,這件作品的競拍者不在少數,其中包括本季拍賣中「最任性」的超級買家劉益謙。
「一千多萬買下這件潘天壽的作品,在拍賣前,確確實實是抱着一種好的作品的心理去推廣的,甚至在拍賣前夕,我們幾個人還在商量哪件東西比較值得買,我當時給朋友們推薦的還是本場的潘天壽的書法手卷和這幅繪畫手卷。後來的拍賣情況你們都在現場看到了,確實是劉益謙舉到了落槌的前一口,競爭比較激烈」,直到現在,想起拍賣現場的情況,李笠還如此緊張。
老藏家的心理陰影
「現在想想在2014年,首先必須承認的是市場中好多近現代大師的作品價格都受到了衝擊,當然對於我個人而言,也並沒有說刻意去買哪一個藝術大師的作品,還是以齊白石、潘天壽、傅抱石、黃賓虹、林風眠等人為主。整體的來講,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尤其是藝術品市場連續調整了兩三年的時間,這個時候所謂適合買的東西就是你看上的作品,去考慮這張作品是否讓自己感到心情愉悅,符不符合你的收藏標準,價格是否合理的就可以了」,回憶2014年在特殊的經濟環境下,李笠將自己的收藏核心標準鎖定在「合理」與「喜歡」之間。
而在李笠對2014年秋季拍賣中的重點藏品的梳理中,不難發現他並非一個容易衝動的藏家,這其中也和他背後強大的智囊團有關係,但是如果從李笠早幾年的清單來看,他的這種對於市場的把控和敏銳度是他如此理性的原因所在。但是在李笠的個人收藏經驗中,也自然地要面臨到一個「邊緣化」的問題,這樣的一個問題也是進入收藏和拍賣的老買家和藏家所難以克服的「心理問題」。
「2007年買康有為和郭沫若的作品,和現在的市場價格相比較,早已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現在的價格我已經不能接受了,我覺得太貴了,我相信任何一個經歷過當時市場的藏家都會有這樣的心理,感覺買不動了,實際上我們知道以後這些人的作品只會越來越貴,但是作為老藏家來講,已經難以出手競爭了」,在對於老藏家普遍存在的這種「心理」問題中,李笠指出這就是老藏家被越來越邊緣化的原因。
「就以我的藏品為例,徐悲鴻的這件《七喜圖》,是我當時在保利拍賣中以三千多萬元的價格買到的,除了這件作品,我也有徐悲鴻很多別的重要的作品,但是唯獨我沒有徐悲鴻創作的馬的作品,毫不避諱的講,從2007年進入這個行業中,我就一直希望能擁有一匹徐悲鴻的戰馬,但是一直未能如願,恰恰是因為我在這個過程中,感覺到作品越來越貴了,每當我在參與競拍的時候,特別是到了最後幾口的競爭時,我的團隊就會告訴我不要舉了,太貴了,到了2008年的時候,可能已經達到了200萬元的價格,我買不下來了,2009年的時候,已經到了380萬的價格了,2010年的時候有可能到了500萬元的價格,那個時候我可能會花錢買一張接近過億元的傅抱石等人的作品,但是就是過不了心裡的坎兒,對於徐悲鴻的馬,我是一步追不上,步步追不上,所以直到現在我還是沒法擁有一張徐悲鴻的馬。」
初入行信賴專業
在李笠所表述的故事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早期藏家的影子,而這並不是只能靠着藏家個人的覺悟就可以過去的一道溝。也正是在這樣的「心理陰影」中,李笠敏銳地看到,今天的藝術品市場缺少的不是錢,老藏家和買家手中的錢不少,但是由於有這種「心理陰影」存在,導致了市場中的活躍度不高,這個時候需要引入的是拍場新人。
「我突然醒悟到,我是不是要成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來吸引更多的像我一樣的企業,包括在2014年市場調整的時候,行業內的所有人都說這個市場太缺錢了,在我看來並不是缺錢,缺的是新人進來,可以說是這幾年以來,正是因為圈內所有的行家看到市場調整的情況下,大家都沒有信心了,沒有信心的話就不可能影響圈外的企業家進入市場,甚至還會給這些即將進來的人帶來負面的影響」,而決定要做「帽哥陪您看預展」,也是出於這樣的一個想法。
對於李笠而言,他自己進入到收藏圈子依靠的是資深藏家朋友的幫助,而對於想要進入圈子的人來講,李笠十分明確的知道他們最需要的是什麼,不僅僅是專業的鑒定,更加需要的是一個具有公信力的人或者是機構的指引。回溯到2007年,李笠入行不久,結識了行內公認的康有為書法研究專家們,「那時,每當我想買康有為的作品,都會聽取他們共同的意見,意見統一我就購買,意見不統一我就放棄。同年,我還結識了郭沫若紀念館的專家,凡是拍賣圖錄中出現有關郭沫若的作品,我都提前先拿拍賣圖錄去紀念館請教東西是否『靠譜』,證實『靠譜』後,他們再陪我去預展現場看作品原件。可以說2007年市場上出現的康有為、郭沫若的真跡大部分都被我買到。」
通過三年的努力,李笠基本熟知了近現代書畫方面,相關領域被認可的權威,他便開始大量購藏近現代大師書畫作品。「選擇一個人品好的,真正懂行的圈子對於任何一個進入藝術品領域的新手都很重要。這也是我這八年來唯一努力做的事情,即怎樣借用老藏家、行家的眼力與經驗,走一條正確的捷徑。」
對於請專家把關,李笠說:「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專家,請教專家前首先搞清楚他的研究領域。讓徐邦達鑒定近現代,讓傅二石看李可染,這就完全驢頭不對馬嘴了。」李笠強調,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這一行沒有一個人能全面掌握所有藝術品以及不同大師作品風格、特點等。
李笠分析,專家往往有兩種是可靠的,一是博物館級的專家,二是市場中磨練出來的專家。「前者接受過專業的美術理論教育,審閱過無數國寶級的藝術品;後一種專家很多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美術理論教育,都是在市場中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手,有的從學徒開始,有的是從『倒畫』開始,他們中的無數人都是從吃虧中開始成長,鍛煉出他們自己的一套極為實用的藝術品鑒定方法。結合兩方面專家的意見,再做自己的分析。」這就是李笠的捷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