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別再把toilet paper讀成doilet baper了。 網上圖片
我家所僱外傭,前後幾個均來自東南亞不同國家,但無獨有偶,都分不清送氣與不送氣之別,所以每當衛生紙將近用罄時,她們都對我說:「Sir, we are running out of /d/oilet /b/aper la.」彷彿所有不送氣的t、p都變成/d/、 /b/。有趣的是,我朋友中有一些則相反,把skill, excuse 等字都讀成s/k/ill, ex/k/use,而不是s/g/ill, ex/g/cuse。
其實,英文有一個「潛」規則,就是凡送氣(aspirated)的輔音,若置於S之後,都會變成不送氣(unaspirated)。
什麼是送氣與不送氣的讀音呢?且讓我先舉例說明一下。
以下兩組字,請你讀一讀:
kit, peak, tray, kate, pray, tay。
guy , buy, die, gill, bill, dill。
請問有沒有分別?
沒有?那麼我請您做個小小實驗。請到洗手間取出衛生紙一張,向着它再讀上面兩組字。如無意外,讀第一組字時,那張你使用時令你覺得體貼入微的小小衛生紙,會經受不住你的「呵護」而顫動起來。可當你讀第二組字時,不論你如何用氣用力,它都懶得動一下。為何有如此分別?原因無他,第一組字以k, p, t 三個送氣的輔音開頭,而第二組開首的,都是g, b, d 三個不送氣的輔音。氣,當然無色無形(熱氣時有味則自當別論),但我們用一張衛生紙就可把它具體呈現出來。
好,現在又請你在第一組每個字之前,加上S,亦即第一組會變成:
skit, speak, stray, skate, spray, stay。
怎麼樣?你有否發現,原先所有送氣的輔音,現在都變成不送氣了?亦即是說,那些/k/啦,
/p/啦, /t/啦,都變成 /g/, /b/, /d/ 了。
本地人也分不到清濁音
這裡要提一提,其實/k/, /p/, /t/ 也不是全變為/g/, /b/, /d/,因為後者都是濁音(voiced),亦即發音時聲帶會振動,而S之後的/k/, /p/, /t/,仍是清音(unvoiced),亦即發音時聲帶不會振動。只不過對於大多數中國人的耳朵而言,能聽得出sky, spy, astray 一類的字是讀成清音而非濁音的,實在是少之又少。這本也是一個有趣課題,但篇幅所限,此處不贅了。
眼利的讀者,可能已留意到上文我用到「潛規則」一詞時,刻意為「潛」字加了引號,原因無他,因為它真的是「潛」到連不少說英語的本地人(即native speakers)也習焉不察。亦即是說,連他們自己也沒有察覺,凡遇到 skill 一類的字,都例必讀成s/g/ill 。大名鼎鼎的語言學家Noam Chomsky曾說過,在北美大概就有三成native speakers,就是如此的懵然不知,彷彿水中之魚,渾不知水之存在一樣。
想一想,native speakers尚且如此,我們初學者未經點化前犯此錯誤,實在不足為奇,所以就不宜苛責了。■關瑞至 明愛專上學院助理教授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