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研莊子之二
《莊子.山木》篇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寓言:莊子與學生行山,看見一棵材質不佳的大樹,被木匠嫌棄「無用」,故可免被斬伐;莊子下山後,到朋友家作客,主人認為不懂鳴叫的鵝「無用」,故以之來款待客人。大樹與家鵝,同樣被人認為「無用」,結果卻是一死一生。面對「有用」與「無用」之兩難,到底應如何處世?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①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②,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③,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④而不物於物,則胡⑤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⑥,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⑦,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
譯文
我(莊子,名周)將處於「材」(有用)與「不材」(無用)之間。但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處世原則,仍難免遭到災禍。若是順其自然而處世,就不會如此了。既無讚譽,亦無毀謗;或如龍現,或如蛇蟄;隨時勢而變化,不偏執於任何一方。有時進取,有時退讓,以順應自然為原則,游心於萬物之根源(天道);讓心性來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那怎麼會遭到災禍呢!這是神農、黃帝的處世原則啊!若(不順應自然天性,而)順應萬物之私情、人類之習性,就不是如此了。有聚合就會有分離,有成功就會有毀損,銳利者會遭到挫折,尊崇者會遭到非議,有為者會遭到虧損,賢能者會遭到謀算,不賢者會遭到欺侮,怎麼可以偏執於任何一方呢?可嘆啊!弟子記住,凡事只能順應自然啊!
注釋
① 乘道德:順應天道、本性。
② 訾:毀謗,非議。《禮記.喪服》「訾之者是不知禮之所由生也」注曰:「口毀曰訾。」
③ 以和為量:和,順。量,度,則。
④ 物物:指物使外物,主宰外物。首字為動詞,謂物化;次字為名詞,謂物事。
⑤ 胡:何,文言疑問詞。
⑥ 人倫之傳:林希逸《莊子口義》:「『傳』,習也。『人倫之傳』,人類之傳習也。」
⑦ 廉則挫:廉,利。《呂氏春秋.孟秋》「其器廉以深」注曰:「利也,象金斷割。」又《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謂:「成則毀,大則衰,廉則剉。」《說文》:「剉,折傷也。」
莊子在寓言中先後提出處世的三個層次:最初,莊子認為「不材」之木可以盡享天年,「無用」方是「大用」;然後,面對「有用」與「無用」之兩難,莊子提出要處於「材」與「不材」之間,不偏執於任何一方,靈活變化;最後,莊子重申要順應自然,循天性行道,隨本心自化,無執無為,根本沒必要執着於「有用」或「無用」。
大眾多認為道家只講無為,思想消極出世。其實,所謂有為無為、消極積極、出世入世,各有其利弊,孰好孰壞,都是時勢使然。道家之要旨,為要人放下執着,順應自然而已。因此,刻意追求有為,過分強調無為,皆有違自然本性,背離天道,統統都是執着。概而言之,何謂「道」?平常心是道也。■謝向榮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中文系講師
隔星期五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