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陳敏婷) 吞嚥障礙是腦中風常見的後遺症。香港大學前年起為中風康復者研發新的吞嚥障礙治療方法,透過重複高頻透顱磁場,調節大腦負責控制吞嚥的皮層神經活動。初步研究顯示,36%接受治療的患者的吞嚥能力有改善。港大預計,如研究成功,5年至10年內可於公立醫院使用。
有外國研究顯示,重複高頻透顱磁場刺激(rTMS)有助治療抑鬱症及腦中風所引起的四肢活動能力與吞嚥障礙。港大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系吞嚥研究所前年開始針對腦中風康復者的吞嚥障礙,進行相關研究。
高頻透顱磁場 刺激大腦神經活動
研究測試將患者分成兩組,分別接受模擬刺激治療及重複高頻透顱磁場刺激治療,患者及治療師都不會知道接受哪款治療,確保研究結果不受心理質素影響。11名使用新療法的患者,當中4人(36.4%)治療首兩個月已見成效,至於6名接受模擬刺激治療的患者,治療首兩個月無人情況有改善,1人治療半年後見成效。港大指,接受新療法的患者吞嚥情況有明顯改善。
吞嚥研究所所長陳文琪表示,吞嚥障礙的患者於進食過程中因吞嚥肌肉協調不當,部分食物會有機會進入呼吸道,從而增加哽塞或患肺炎的風險,嚴重者可導致死亡。新療法透過使用高頻透顱磁場,在半小時內刺激大腦負責控制吞嚥的皮層神經3,000下,達至無創性調節大腦神經活動的效果。
她又引述外國研究指,新療法的副作用輕微,或令患者感到頭痛或疲倦,但休息後可解決;亦有個別個案會引發癲癇。至於港大的十多名測試對象均無出現任何副作用。
現時研究屬中期階段,陳文琪表示,希望再招募約40名患者進行研究,於未來1年得出更多研究數據。如數據反映新療法有效,5年至10年內可於公立醫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