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重要勞動力 盼出山振經濟
很多子女在昨日母親節都會送禮給媽媽、請她吃一頓豐盛的晚餐,感謝養育之恩。育兒是母親的終身事業,很多人為孩子放棄工作,留在家當全職媽媽。隨着環球經濟逐漸走出早幾年的陰霾,各國希望提振就業來促進經濟增長,美國和英國近年積極推出托兒服務和育兒補貼等政策,鼓勵全職母親重投職場。不過亦有意見認為,婦女留家照顧兒女,對社會亦是另一種貢獻,不可用工作來衡量母親的價值。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陳國麟
母親放棄工作留在家照顧孩子,除了是想增進親子關係,很多時還出於財政方面的考慮。以美國為例,一個普通家庭的托兒開支在2002年至2011年間累升了一半,過去30年更急升2.5倍。在托兒成本較貴的麻省,在職父母把一名幼兒交給全日托兒所照顧,每年平均費用便多達1.65萬美元(約12.8萬港元),較4年制公立大學一年學費貴近1倍,構成的沉重財政負擔可想而知。
打工薪金不夠支付托兒費
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發表報告指,很多美國母親正因為賺到的薪金不夠支付托兒費,寧願在家照顧孩子。皮尤另一份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在家母親」比例升至29%,扭轉過去40年內該比例下降的趨勢。「在家母親」包括全職媽媽,以及失業、殘障或正在進修的母親。
職場歧視也不容忽視,有孩子的女性在工作上的待遇,往往不及有孩子的男同僚,更遑論沒孩子的男女同事。一旦女性為育兒而離職,即使將來重返職場,待遇和晉升機會也明顯受限制,形成「玻璃天花」。這亦使一些母親寧願找工作時間較彈性的兼職,也不願再次當正職員工。
美英政府把全職媽媽視為重要勞動力,希望她們工作貢獻經濟。美國總統奧巴馬今年1月發表國情咨文時,特別提到持續上漲的托兒開支問題。他宣布推出多項補貼措施,讓「想工作的父母繼續工作」,又把托兒和育兒列為「國家經濟的重要課題」。英國保守黨政府2010年上台以來,亦推出多項鼓勵全職母親重返職場的措施,過去5年促成逾20萬名母親再次工作,相比1996至2011年間的18.5萬人,成效顯著得多。
全職母不滿湊仔被當罪人
然而在部分母親眼中,純粹從經濟角度衡量,是對她們的不尊重。不少母親批評國家完全漠視她們留家照顧孩子所作的貢獻和犧牲,彷彿國內生產總值(GDP)高於一切,其他都不值一提,令她們被視為「拖累經濟發展的罪人」。
母親關注組織「夥伴研究中心」總裁艾斯勒最近推出一項「社會財富經濟指標」(SWEIs),計算出照顧兒童、老人和其他人的經濟收益。她發現若經濟學者把這項指標加入經濟計算中,足以把一個國家的GDP提高30%至50%,印證了全職母親為家庭以至國家所作的貢獻絕非毫無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