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發達國逃避道德責任,任由難民飄浮怒海。
國際難民危機不斷,上月一艘載着900人的難民船在地中海沉沒,近日有緬甸難民船遭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先後拒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師、哈佛大學經濟及公共政策教授羅戈夫批評發達國家偽善,只顧考慮本國利益,卻沒想過解決全球經濟不平等,令難民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香港文匯報記者 余家昌、黎耀康
難民問題看似是發展中國家內部亂局所致,但在全球化的世界,發達國也難辭其咎。以往歐洲對亞洲和非洲實行殖民統治,掠奪資源,使很多地區獨立後無法發展出穩定的社會制度,為日後動盪埋下伏線。羅戈夫指,不少發達國重視財富再分配,例如推行累進稅等政策,但這些主張僅惠及本國國民,無助消除國際間財富不平等。窮國難民被迫赴較富裕地區謀生,並領取微薄薪金,但發達國家政客只是關注如何趕走難民,把道德責任擱在一邊。
歐措施不治本 違公約精神
除了經濟因素,大規模難民潮大多肇於政局不穩,近年敘利亞、利比亞及馬里等國戰火連綿,大量居民只能放棄故土,冒生命危險到歐洲尋求庇護。雪上加霜的是,氣候暖化將令適合耕作的農業帶向南北轉移,令愈來愈多熱帶地區居民成為氣候難民,加劇偷渡潮。
歐盟外長上月召開緊急會議,宣布10項打擊非法移民措拖,包括加強巡邏、打擊蛇頭及快速遣返機制等。牛津大學難民研究中心總監貝茨對措施有保留,指它們流於邊境管制層面,沒處理難民湧入的真正原因,也有違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的精神,未能盡力保護、協助難民。
學者倡協調接收 助改善政經
貝茨解釋,難民起初流向接近原居地的鄰國例如約旦及黎巴嫩,但隨着人數激增,這些國家無力負擔而關閉邊境,難民才鋌而走險,經水路前往歐洲。他認為歐洲可借鑑東南亞1970至80年代應對越南船民的經驗,由各國和地區協調共同接收難民。羅戈夫也認為難民潮是表面現象,發達國家應協助發展中國家改善層次經濟及政治弊病,提供發展援助、寬免債務、開放市場等支援措施,並加強政府管治,減低當地人出逃的誘因,逐漸紓緩難民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