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作者:苑子文、苑子豪,出版: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
比起知名作家王安憶對1960年代「老三屆」精神成長的講述和思辨(《啟蒙時代》),比起導演葉京對1970年代「青春檔案」的審視和懷念(《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比起青年作家桑格格對1980年代「美好童年」的塗鴉和自嘲(《小時候》)。由弟弟苑子豪「生命中出現的十個人」和對哥哥苑子文「影響最大的十件事」組成的《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4月第1版)--這對雙胞胎「文豪」兄弟用獨特方式傳遞的1990年代出生一代成長記憶,有關他們的「小日子、小夢想、小情緒、小確幸」的「四小」青春故事,顯然更像是「90後」作家們的敘事領地。
苑子豪筆下「那些人教會我愛」的故事,語言和節奏恰如其分:有原本光芒四射卻因為被「渣男」傷害,便跌入人生谷底的負能量小姐;有年少時懵懂憧憬而又銘心刻骨的初戀女生;有備戰高考時互相鼓勵,高考後因為時運不同各奔東西的同學兼好友;還有那個和自己長得很像卻比自己更好看、從小任自己欺負卻始終對自己體貼照顧的「暖男哥哥」......一個又一個人物,一個又一個場景,如同零散的電影鏡頭一樣晃來晃去、交織閃現,說不清哪個人物是主人公,而把這些人物和生活碎片拼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幅較為完整的「90後」人生的精神地圖。
苑子文筆下「那些事教會我成長」的內容更多地講述了自己經歷的那些「彷徨時刻」--離活動正式舉辦只有一周,原本談妥的20萬元贊助泡了湯;與一幫從小玩到大的好友就着火鍋談着兒時的理想和現實的無奈;生養自己的小城,沒有大城市的繁華,卻像個避風港一般讓人眷戀......這些事看似瑣碎,卻也是一種覺醒:長大的過程除了彷徨和「小確幸」,還有勇氣、責任、堅強以及某種必要的犧牲。
事實上,《我們都一樣,年輕又彷徨》延續了這對雙胞胎「文豪」兄弟之前合著的《願我的世界總有你二分之一》的獨特深味,又有所差別。有時候,他們帶有一種「俠氣」,正經十分;另一刻,他們又頗為「邪氣」,狠狠地「戲謔」一把--更為可貴的是,在他們帥氣的身上,集結了一股「被困難擊碎之後又得以重建,被孤獨驅逐之後又得以重返,被失敗嘲笑之後又得以重來」的身體和心靈雙重成長的青春正能量,那是一劑不可多得而又至真至純的「慢性靈藥」,會在不經意間「吸」走了許多年輕讀者看客的「魂魄」。■文:潘啟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