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正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曹荻明的成功也不是隨隨便便的。曹荻明出身於書香世家,祖父王桐堯是著名的金石篆刻大家,當年在琉璃廠萃文閣為領導人及國際名流、元首政要設計篆刻圖章。曹荻明的父親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科班出身。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下海經商,專營珠寶玉石,是業內著名的收藏家、鑒賞家。可謂家學文脈,經久不斷,儒商雅玩,一脈相承。
「對我而言,書畫金石篆刻的知識是我爺爺傳給我的,玉石珠寶傢具的知識是我父親傳給我的,我是踩着祖輩父輩的肩膀上去的,老爺子常說,做事之前先做人。」從小曹荻明就泡在文玩圈裡,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給他的文玩學習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其實,小時候曹荻明的興趣是音樂和體育,文玩一直被他視為是「大人的事情」。直到有一天父親拿來一本傢具圖樣讓曹荻明挑選傢具樣式,他立刻被圖樣上一個滿工雕龍的烏木六柱龍床吸引住,此後開始迷戀紅木傢具,閱讀各類紅木傢具書籍。業餘時間不是看書就是跑市場,癡迷不已。
曹荻明雖然有着常人難以企及的世家背景,但其習藝的過程可謂一絲不苟。從大學起,他就在元懋翔的工廠從挑料開始學習。夏天倉庫悶熱潮濕,冬天陰冷刺骨,他都要盯着開料破板。有一次天太熱,他放在褲兜裡的手機居然被汗泡短路了。「選料是一個技術活,我挑的每一根料我都要想好怎麼用最好,因為工業設計要考慮成本。自家的傢具就要自己多費心。而且古典傢具設計和普通工業設計不一樣的是,它還受到天然稀缺材料的各種限制」。曹荻明在這種環境下每年光是看工人開料就達到上百噸。如此海量的鍛煉,練就了他扎實的功底和過人的眼力。
大學畢業後,曹荻明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在故宮出版社負責《紫禁城》雜誌的發行工作。第二年,他在故宮文化傳播公司擔任項目經理。在故宮,他見到了真正的大師,看到了真正的國寶,懂得甚麼叫作涵而不露。他形容自己像金絲楠,「金絲楠在黑夜是看不到光澤的。一旦有再微弱的燭光,立即流光溢彩、移步幻影。這就是乾隆爺所說的『涵而不露』。光華內映,其心自居。雖然可能我還做不到,但這是我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