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近年反全球化情緒高漲,每逢舉行G20峰會,都會出現反全球化的大型示威。 資料圖片
金融海嘯揭弊端 保護主義借機還魂
隨着互聯網發展、運輸及通訊科技不斷進步,國家之間在文化、經濟上交流和依存愈來愈緊密,「全球化」勢不可擋,實現沒疆界和屏障的「地球村」似乎只是時間問題。不過,2008年金融海嘯改寫了一切,近期歐洲反移民勢力抬頭,大型銀行縮減跨國借貸業務,地緣政治動盪令外國投資卻步,這些與世界融合相違背的逆流比比皆是,曾被視為無法逆轉的全球化趨勢,似乎開始出現倒退跡象。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陳國麟
美國雷曼兄弟倒閉引發金融海嘯,震撼全球經濟。有人歸咎於全球化,指正因為各國經濟互相依存度太高,任何地區金融風險都會拖累其他國家,由所有人一起埋單。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皮爾斯指出,國際貿易已連續4年低於環球經濟增幅,是二戰以來首次,個別領域甚至出現倒退,例如鋼材貿易至今仍未重返2007年前水平。
「向外闖」變「向內看」
國際貿易額在金融海嘯後急挫,令人擔憂各國或重返保護主義。二十國集團(G20)領袖在2009年倫敦峰會上,曾公開承諾「不會重犯過去保護主義的錯誤」,但目前部分政策依然可見保護主義影子,例如為出口商提供貸款保證或稅務減免等。最近有研究發現,最低度開發國家多達90%出口貨物,都要跟「一些獲補貼的對手」競爭。
智庫Prime Economics共同創辦人佩蒂弗認為,金融海嘯的慘痛經歷促使人們尋求保護,社會從「向外闖」變成「向內看」,造就民族主義支持者急增。佩蒂弗指出,無論是蘇格蘭獨立運動還是法國極右政黨「國民陣線」近年支持率急增,還是希臘「激進左翼聯盟」(Syriza)上台,都可以追溯至此源頭。
金融海嘯亦讓各界冷靜審視全球化的利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警告國際金融市場開放後,大量熱錢湧入新興經濟體,造就資產價格急升和市場規模急速膨脹,一旦投資者撤資便很易「爆煲」。英倫銀行近日一項研究亦指出,銀行不斷撤出跨境借貸業務,亦為國際金融市場增添不穩。
全球化開放了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市場,發達國家得以享用大量價廉物美的進口商品和服務,但同時自身的工人職位亦受威脅。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貝格斯滕形容「美國是全球化的大贏家,但國內卻有數以百萬計的輸家」。他又指,歐洲近年因為人口自由流動而引起的社會爭議,背後也是類似原理。
學者籲提供保障網換穩定
面對反全球化情緒升溫,執政者應汲取什麽教訓?佩蒂弗表示,政府須向國民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網,並適當地控制跨境資本流動,這樣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貿易自由,但可換來更穩定的社會經濟局面,「長遠而言,政界只有更好地管理全球化的影響,才可真正贏得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