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企業是全球化象徵之一,反映全球經濟步向融合。獲三屆普立茲獎的美國記者兼專欄作家佛里曼在冷戰結束後的1990年代,提出「黃金拱門理論」,形容兩個各自擁有麥當勞分店的國家不會開戰,因為經濟後果太嚴重。不過這理論近年似乎站不住腳,地緣政治不再一定排在經濟之後,有評論形容世界已踏入「後後冷戰時代」(Post-Post-Cold War)。
衝突不斷 國際一體化受阻
麥當勞經營陷入困境,早前更推出復興大計來挽救,另一方面,蘋果公司、星巴克等相對較新興的美國企業則繼續在世界各地擴張,為全球化帶來新動力,但政治因素的影響仍不容忽視。近年地緣政治衝突不斷,令國際社會一體化進程受阻,即使是不設疆界的網絡世界,在接連不斷的網絡戰和黑客入侵下,也化身成沒有硝煙的戰場。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選舉,英國《金融時報》指出,英國5月大選議題聚焦本土經濟,形容是英國近代最「向內看」的大選。英國以往無條件支持「國際主義」(即國家間為共同利益而更廣泛合作的運動)的日子已過去,英國作為老牌民主國家,它更關注自身利益多於國際合作的傾向,或預示整個西方的趨勢。
科技發展雖然有利全球融合,但生產機械化使很多廠商得以取代傳統勞工,變相大幅削減全球化的吸引力,而3D立體打印的普及化只會加劇此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