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麟
英國大選塵埃落定,重新獲民意授權的首相卡梅倫日前會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明言歐盟必須改變才能說服英國留下,言語間洋溢着自信和強硬,但事實上卡梅倫在歐盟內的「朋友」有限,令人質疑他實際握有多少談判籌碼,更重要的是,對於英國這個「不合群的壞孩子」,德國和法國這些歐盟「大佬」到底還有多少耐性?
英國與歐盟關係一直若即若離,既沒參加1950年代歐洲最初的整合,也沒加入後來的歐元區及《神根公約》。相比歐盟追求歐洲一體化,英國更多把歐盟當作自由貿易區和單一市場,兩者的落差解釋了為何倫敦一直抗拒交出主權,並多番要求從布魯塞爾收回部分權力。
卡梅倫迄今向歐盟開出的條件都是概念性居多,但可總結為「英國要享有更多權力」,說白一點就是拒絕事事聽命歐盟,要自己話事。若以學校班級作比喻,就是一名學生要求享有跟班會對等甚至更多的話事權,否則便威脅退學,自然引起同學不滿。
英國全力推動脫歐公投,歐盟的考慮則複雜得多。作為世界列強之一的英國一旦脫歐,歐盟在政治、軍事及經濟實力上必定大打折扣,故主要成員國都希望英國留低,但同時又對英國「例外主義」非常反感,尤其擔心放權先例一開,會引發其他成員爭相仿傚,最終令歐盟名存實亡。這形成了目前歐盟一邊企硬,另一邊卻不斷哄英國留低的尷尬局面。
卡梅倫雖因勝出大選而意氣風發,但他在歐洲談判桌上其實底氣不足。卡梅倫在歐盟內的盟友一向不多,這從去年只有他公開反對容克上任可見一斑,如今更傳出德法決意跟他打對台。相比希臘在債務談判「單打獨鬥」18個歐元區成員國,卡梅倫可能面臨1對27的局面,勢難以招架。
事實上,雖然英國脫歐呼聲高漲,但大部分人也擔心退出後的政經風險。有分析認為卡梅倫其實並非真想脫歐,只是擺姿態迫歐盟改革,只要歐盟作出少許讓步也會收貨。外界最擔心雙方誤判形勢致騎虎難下,一旦英國「不小心」脫歐,只會兩敗俱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