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詠欣 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
小時候的我們總愛做不切實際的夢。在家無聊時做夢,在課堂上邊聽不感興趣的內容邊做夢,晚上睡覺時做夢......從小到大,我們做過的夢多不勝數,而你們又是否記得自己的少年夢呢?
人的年紀愈大,就活得愈現實,每日忙着上班賺錢,睡眠時間長期不足。而夢境是一種很好的調節劑,在夢裡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生活,經歷到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這解釋了為甚麼人喜歡做夢,而我的少年夢也因此衍生出來。
年少無知,我的第一個夢是希望飛上蔚藍的天空,嘗試做小鳥的滋味,在無邊無際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俯視城市裡的每一個角落,窺探每一戶人家的生活。成為小鳥後,我可以隨時展開雙翅,想飛到哪裡就飛到哪裡,沒有讀書和功課的壓力,也沒有煩惱,自然無拘無束。我渴望和同伴一起,飛得很遠很遠,看看不同城市和國家的人如何生活。在那些我從未去過的地方,好奇心使我想知道更多--我想參觀各地的名勝古蹟,開闊視野;也想學習多國語言,探究各地的文化差異......假如我真的有一雙翅膀,那該有多好。
而現在,我的第二個夢是希望成為一個能改變世界的人,正如之前熱門的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男主角柯震東所說,「所謂的厲害,就是讓這個世界,因為有了我,會有一點點差別。」我不渴望成為一個鼎鼎大名的人,而只想盡最大的能力去幫助有需要的人。世界上有很多等待援助的人,在香港,領取綜援的基層家庭、獨居的長者、身體或智力有缺陷的人,都需要社會多點善心人去包容、關懷他們。
所謂「施比受更有福」,其實你有能力付出,就證明你獲得的應已足夠生活。我從網上看到,一位酒樓的執行董事黃傑龍,因為參加《窮富翁大作戰》真人實境秀節目,了解到香港仍有很多人過着三餐不溫飽的日子。食不果腹,日復一日,這種感覺到底有多難受,我們未必能體會,但可以用實際行動去幫助他們,如黃傑龍就選擇分發「待用飯」,使有需要的人受惠。
我欣賞他的行為,因為他將自己擁有的分給其他人,或許在某些人眼中,他只是「博上報」,但無論如何,我都會學習他樂於助人的精神。我渴望我的力量能激發起更多人的善心,使愈來愈多人願意為他人設身處地着想,這樣世界上的爭執,甚至戰爭就會愈來愈少。
假如世界多一點愛,那該有多好。
我的少年夢,又可以實現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