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這部書適合現時的中學生閱讀。作者提供
黃仲鳴
少年時代,在坊間買了一本馮瑜寧寫的《文藝雜談》。這部書影響我甚大,蓋其內容不少是談及五四以來的新文學,雖淡淡地談,毫不深入,卻是引我步入文學天地的一盞小燈。後來才知,這位馮瑜寧真名叫陳文統,也即是後來寫武俠小說的梁羽生。
跟着,在坊間又買到一部寧遠的《小說新話》。這部書同樣令我愛不釋手,因為作者同樣淡淡地寫,淡淡地談中國舊小說。這部書,引我一頭栽進四大小說,甚至《東周列國志》、《楊家將》、《濟公傳》、《近代俠義英雄傳》等書裡。這位寧遠是誰?以前似曾聽長輩說過,現時忘了,書也漸忘了。
前不久,偶在書齋裡淘了出來,費一晚重看,感覺不如記憶中的強烈,淡了;這只是一部讀後隨筆而已,也沒甚深意;但撫書仍感好親切,兒時的「景慕」,漫湧心頭。
寧遠在〈小序〉中,以豬八戒吃人參果來比喻看小說:「囫圇吞下,連什麼滋味也說不出來,這就幾乎等於白白糟蹋了。讀小說也是如此,如不懂得怎樣細細咀嚼,其中妙處便難領會透徹,甚至大部分都無法領會。」
不過,寧遠說有些小說含有砒霜,「在讀的時候還要懂得如何挑選」,如何挑選?根據我當年的閱讀經驗,我從沒挑選,老師說不可看武俠小說,我還是廢寢忘食地看;不可看《金瓶梅》,我十五六歲就看了。卻沒被「毒死」,反而學了不少東西,增進了不少知識。
寧遠的讀後感,現時看來甚幼稚,也流於八股,如〈唐僧與孫行者〉:「人們常說閱讀好小說可以啟發智慧,陶冶品德。照我看,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所寫的唐僧和孫行者之間一再發生衝突的事,也很可以使我們學一些乖,懂得怎樣掌握分寸,既不做太過好心的傻和尚,也不學處處闖禍的孫行者。不知別人看了,有無同感?」
《西遊記》中唐三藏和孫悟空的衝突含意,就這麼簡單?就這麼流於教人處世的膚淺哲學?
其他各篇都是淺淺地談,泛泛地說,沒有甚麼高義。最後一篇〈研究小說的專家們〉,指「趙樹理在研究中國舊小說方面,才是真正能夠領會其神髓的」,如何「領會」法?「他幾乎從來沒有寫過有關分析或考證舊小說的文章,可是他自己寫的小說卻在極大程度上吸取了中國舊小說的精華」,什麼「精華」?「主要就是情節曲折,故事性強;敘事明晰,有頭有尾;對人物愛憎分明,寫對話簡練活潑」,具備這些「精華」者,又豈僅趙樹理一人?不過,書中的〈關於鴛鴦蝴蝶派〉、〈李涵秋的廣陵潮及其他〉,我當年受其推介,倒也買了不少來看,直到現在對這些作品仍愛看。
《小說新話》只是一部關於舊小說的「閒話」,或是「啟蒙書」,適合現時的中學生閱讀,可得益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