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5年6月2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老通訊員憶抗戰:憾未陣前殺敵


放大圖片

■回憶起抗戰情景,王安順老人興奮不已,手舞足蹈。 記者張帆 攝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大地上活躍着一支由朝鮮籍人士組成的義勇軍。當時年僅16歲的王安順老人擔任這支朝鮮義勇軍部隊的通訊員。如今已87歲高齡的老人,憶當年仍是滿腔熱血。日前在老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的家中,回憶當年抗日的歲月,老人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在大戰場上和小日本真刀真槍地幹上一場。」 ■記者 張帆 河北報道

朝鮮義勇軍於1943年春天進駐王安順的家鄉涉縣南莊村後,與八路軍共同抗日,並在村裡開辦了一所軍政學校,專門培訓軍政幹部。16歲的王安順和20歲的哥哥王長順以及村裡的青年響應政府號召,參了軍。他給一個叫武亭的朝鮮籍首長當通訊員。

王安順的工作就是往來距離南莊村8里地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所在地赤岸村送信。挎着手槍,跟着首長工作的王安順無疑是村中一同參軍的夥伴們羨慕的對象。王安順的女兒說,但是父親卻羨慕戰友們可以在前線作戰。老人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在大戰場上和小日本真刀真槍地幹上一場。」

運送食鹽腿部受傷

他挽起褲管,指着自己的一處傷疤說:「有一次,我和其他五名戰士負責從敵佔區沙河運送食鹽,途中遭遇七個鬼子,我腿上的傷疤就是那時被彈片擊中留下的,傷養了一年才好。」

中朝軍民相處和睦

當時在南莊村的朝鮮義勇軍大概有三百多人,「他們中國話說得很好,而且非常有禮貌。」王安順還記得,有時候他們找鄉親們借農具,都是滿口大爺、大娘地叫。朝鮮義勇軍製作的醃菜給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他們做好的也會分給鄉親們吃,很好吃。

三年後,朝鮮義勇軍離開太行山,王安順被安排在邯鄲磁縣的華北第二手榴彈廠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王安順回家務農。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他說,這輩子,很知足。

相關新聞
習近平:中美大處着眼 分歧可管控 (圖)
汪洋盼美放寬節能減排技術出口管制 (圖)
特寫:舞蹈喻中美關係 汪洋4分鐘「極簡」發言
專家解讀:經濟領域更易有成果
中方稱願談判縮短負面清單 (圖)
周小川:人民幣匯率處合理水平
劉延東盼中美培養更多醫療人才
內地吸毒群體向公務人員擴散 (圖)
互聯網禁毒公約將發佈 (圖)
最高法指毒犯倘該判死絕不姑息 (圖)
港車手深圳販毒 狂野時速避打擊 (圖)
河北搗省內販毒通道 (圖)
粵前五月破毒案近萬宗 內地居首
吉林警方公開焚毒170餘公斤
青島海關國際航班繳毒五公斤
京癮君子已近15萬
銷毀毒品 (圖)
內地商業銀行75%存貸比規定將刪除 (圖)
社科院:六成假新聞首發於微博 (圖)
馬凱領銜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