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回憶起抗戰情景,王安順老人興奮不已,手舞足蹈。 記者張帆 攝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大地上活躍着一支由朝鮮籍人士組成的義勇軍。當時年僅16歲的王安順老人擔任這支朝鮮義勇軍部隊的通訊員。如今已87歲高齡的老人,憶當年仍是滿腔熱血。日前在老人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晉州市的家中,回憶當年抗日的歲月,老人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在大戰場上和小日本真刀真槍地幹上一場。」 ■記者 張帆 河北報道
朝鮮義勇軍於1943年春天進駐王安順的家鄉涉縣南莊村後,與八路軍共同抗日,並在村裡開辦了一所軍政學校,專門培訓軍政幹部。16歲的王安順和20歲的哥哥王長順以及村裡的青年響應政府號召,參了軍。他給一個叫武亭的朝鮮籍首長當通訊員。
王安順的工作就是往來距離南莊村8里地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所在地赤岸村送信。挎着手槍,跟着首長工作的王安順無疑是村中一同參軍的夥伴們羨慕的對象。王安順的女兒說,但是父親卻羨慕戰友們可以在前線作戰。老人說:「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在大戰場上和小日本真刀真槍地幹上一場。」
運送食鹽腿部受傷
他挽起褲管,指着自己的一處傷疤說:「有一次,我和其他五名戰士負責從敵佔區沙河運送食鹽,途中遭遇七個鬼子,我腿上的傷疤就是那時被彈片擊中留下的,傷養了一年才好。」
中朝軍民相處和睦
當時在南莊村的朝鮮義勇軍大概有三百多人,「他們中國話說得很好,而且非常有禮貌。」王安順還記得,有時候他們找鄉親們借農具,都是滿口大爺、大娘地叫。朝鮮義勇軍製作的醃菜給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說,他們做好的也會分給鄉親們吃,很好吃。
三年後,朝鮮義勇軍離開太行山,王安順被安排在邯鄲磁縣的華北第二手榴彈廠工作。新中國成立後,王安順回家務農。如今老人已是四世同堂,他說,這輩子,很知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