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早前物色到151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土地,冀改劃以在2014/15至2018/19年度推出,
供興建逾21萬個單位,但改劃過程緩慢,至今雖有61幅展開改劃程序,但實際完成改劃的
只24幅,87幅更估計要到2016/17年以後才可供發展。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再次表達港
府覓地建屋的困難,尤其在改劃土地經常遇上地區阻力。
外界可能會質疑陳茂波的說法只是誇大其辭,但其實所言非虛。發展局對151幅土地進行改
劃,近月才經歷過一次重大的「失利」。規劃署早前將大埔8幅綠化或社區用地改作住宅用途,
但由於諮詢期內收到逾6,000多份反對申述,城規會最終在今年2月作出決定,不同意其中
兩幅用地的改劃,令該區損失1,300個私宅供應,佔原來擬議供應約31%,當中更包括已放
入賣地表內、可建620伙的鄰近大埔鳳園地皮,影響政府賣地計劃。
教院生覆核 4地逾2,500伙或「泡湯」
而上述6幅用地即使獲城規會通過,其中4幅包括露輝路以東、露輝路以西、大埔滘大埔公
路旁,以及荔枝山山塘路旁的用地,在上月中又受到一名香港教育學院學生的司法覆核「挑
戰」,4幅改劃地超過2,500伙供應隨時「泡湯」。
同時,若分析這151幅用地的詳細名單,會發現當中綠化地佔70幅,相信會為改劃工作再添
難度。雖然陳茂波一再在其網誌和訪問中強調,建議改劃的綠化地帶,絕對不是郊野公園,
而是接近現有已發展土地或公共道路旁,或位於市區和新發展區邊緣、緩衝及保育價值較低
的地帶,而且該70 幅共約150多公頃用地,只佔全港綠化地的1%,個別用地更曾是平房區
或採泥區;但不少環保團體、立法會議員和區議員都視當局改劃綠化地的做法為「盲搶地」
並反對改劃。他們批評,規劃署於全港各區大規模改劃「綠化地帶」,是香港規劃政策方向上
的大改變,卻未有深入全面諮詢。多個環保團體都表明,若綠化地完成改劃,會提出司法覆
核推翻城規會決定。
冀增合作精簡程序 加快土地供應
面對種種困難,相關決策局和部門一直緊密合作以精簡程序,加快土地供應。例如,地政總
署會與房屋署緊密合作,在考慮過所需的法定程序、有關項目的規模以及其涉及的複雜因素
後,在切實可行範圍內縮短收地或清拆工作方面的程序。只要房屋項目的相關資料齊備,並
且已進行初步的技術評估,規劃署便會加快修訂相關分區計劃大綱圖。規劃署和地政總署會
為受影響設施分別物色永久和臨時重置用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廣盛、文森
|